曠野如星空,雨點般的星星閃現又幻滅,莊生曉夢,藍田日暖。真正的啟示是無聲的傾訴,真正的美是無聲的傾聽。美是不可持久的,因為美總在一刻不停地在新生,因此,美又是持久的,只是會欣賞的眼睛總在用思想的布勤心擦拭,亂墜的天花從沒停止過飄揚。
山林如海洋,珍珠般的的浪花泛起又破碎,水分子進行物理重組,又浮現新的浪花。松濤如潮水般呼嘯,渾身激靈靈如同大水沖冼過一般。每一顆水珠都帶著喜悅的光芒,伴隨著血管里每一個細胞的呼應,“真”就確乎無疑地樹立了起來。上一刻的山林及其世界相對于此刻的山林與世界就失卻了它的“真”,但再怎么樣,下一刻亦是由此刻生發。一枝枯枝被一只小鳥撲棱徐徐落下,一支嫩芽探出頭來驚奇地打量著萬物,開始了它榮枯一生的神奇之旅。就像一條小魚由最初的魚卵長成魚苗長出魚目魚鰓魚鱗魚鰭,在大海里盡情遨游,盡興玩賞,而終成一副魚骨架而至微生物。
斗室如宇宙,空氣中的每一粒微塵都是一個龐大的星系,卻又細小到了“無”。無,正是宇宙誕生之前的狀態。正因為有了“無”,也才有了“有”,無為有處有還無。有了“有”,天地頓時繽紛了起來。“有”,不是雜亂無章。日月星辰,自有其運行的時空軌跡;山川草木,亦有其相形相生相立之道。“有”之為“有”,蓋因其順乎一切生命自然之要旨。正因其“有”,整個宇宙才充滿了和諧。一如眼前之斗室,每一粒分子都自在運行,彼此存在又彼此獨立,暗含思想之流的起承轉合。
看破,我覺得這不是佛家的專利,多少時候,人們身處迷霧,覺得前方一定也是如此,其實稍稍前行就會抵達明朗之境,這也正如蘇軾跳出廬山看廬山。
很多時候,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想一層,就會有一些驚奇的偶遇,最終遇到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