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一
蕭紅,一個在近代文學史上很少被國人注意到的女作家。
直到2013年同名電影《蕭紅》與2014年的電影《黃金時代》紛紛被搬上大熒幕后,才有一小部分人開始了解這位女作家。
蕭紅的創作時間非常短暫,僅有短短10年,可這10年,已經是她整個人生的三分之一。
蕭紅長得不算出眾,不如張愛玲那樣出生在特別富有的家境中,有著略顯冷僻的臉蛋;也不如林徽因那樣出身名門、姿色卓群,一生在眾多男人的護佑下生活。
蕭紅只是一個地主家庭出身、受盡家庭冷落、從家里逃出來、身無分文的女性。
沒有名門加持,蕭紅還是憑借著自己不拘一格、不賣弄技巧、坦率真誠的文字,喚醒了眾多人的心,成為了當時文壇里中國人看北方的眼睛。
蕭紅是脫俗的,她很少寫情愛,她寫的,盡是些她所看到的被壓迫的人們的生活場景。
而這樣平凡的、本不具備躋身上海文壇中心的女性,卻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留下難以抹去的身影。
她的成名,與當時新文學的領軍人物魯迅息息相關。
很多熟悉蕭紅的人,都在晦暗的文獻記載中,尋找著魯迅與蕭紅的關聯,想要為自己的吃瓜心態添上幾分確鑿的證據。
而我可能占用你半柱香的事件,來講講魯迅與蕭紅的故事。
01 ?結緣《生死場》
1934年,23歲的蕭紅,已在蕭軍的帶領下,在文壇闖蕩了三年,他們在當時的東北作家中已小有名氣。
然而對于整個中國文壇來說,他們的名字幾乎沒有分量。
這一年6月,因為二蕭發布的多篇文章都通過當時中共地下黨主辦的《國際協報》進行發表,同時寫出的類似《悄吟》的散文集里,都傳遞著反壓迫的聲音。
在當時的動蕩歲月里,這種聲音是非常紅色的,也引起了日偽特務機關的注意。
在羅烽等多人被抓入獄后,二蕭為了躲避迫害,一同從哈爾濱輾轉青島。
9月,蕭紅在青島完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說《生死場》。
起先,這部書被文學社編輯看重,愿意為她出版。但這篇稿子被送到中央宣傳部書報監察委員會后,便長久地杳無音信了。
在大家近兩個月的焦急等待中,消息傳來,只有寥寥幾句話,意為不許可。
當時二蕭共同的朋友們就告訴他們,現在青年都很流行往上海內山書店寫信,因為只要把信投到那兒去,魯迅先生就會收到。
當時,魯迅已經蜚聲文壇,每天給魯迅先生寄信的青年人絡繹不絕。蕭紅和蕭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魯迅寫了信。信中附上了蕭紅的《生死場》手稿。
魯迅是在孤燈下讀完蕭紅的《生死場》的,為蕭紅筆下“北方人民對生的堅強,對死的掙扎”所感動。
魯迅認為,蕭紅的作品與那些賣弄寫作技巧的作家大兩樣。
很快,二蕭收到了魯迅先生的回信,當時二人非常貧窮。
蕭紅后來在回憶這段經歷時寫道:“先生的信我們不是一次讀完的,也不是讀一次就完的”。
兩個人將魯迅的信當作“精神食糧”,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里過了一個月。
11月,魯迅在回蕭紅和蕭軍的第七封信中,向二蕭發出了見面邀請。
其實,當時魯迅正處在在上海眾多政治立場的風口浪尖,已遭通緝4年,幾乎過著半地下的生活。
魯迅在給蕭紅《生死場》作的序中描述過當時的情形:當時上海南北是兩個樣子,北邊被炮火轟炸,南邊是租界,十分太平。
魯迅在友人的庇護下進入租界居住,當時的他們,連自己身邊的生活都無法料理,更無法想象那個千里之外的哈爾濱。
二蕭到達內山書店后,魯迅表揚了他們的作品,并給了他們一個信封,信封里是能幫助他們解決暫時生活問題的20元錢。
二蕭很快在上海法租界附近安頓下來了,并且成為了魯迅家里的常客。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寫道,他們前往上海后“魯迅先生全家接納了我們”。
當時因為住得遠,二蕭乘電車過去都要1個小時,每晚也掐著點回去。
直到有一天,魯迅他們聊著天,一點也沒有要放二蕭走的意思,蕭紅就看著表,在心里想到:呀!沒有電車了!
那天夜里,魯迅讓許廣平找小汽車送二蕭回去。
不多幾日后,二蕭便搬到魯迅在大陸新村附近的住所,從此蕭紅更是從早到晚在魯迅家里。
02 ?別樣的在意
蕭紅曾寫道“別人穿什么,先生是看不見的”。
但有一天,蕭紅穿著一件新式紅色寬袖子上衣和一件咖啡色格子裙站在魯迅面前,問魯迅自己這件新上衣是否好看。
魯迅卻說出一番連現在看起來都非常時尚的見解:“紅衣服應該搭黑裙子,橫條紋不適合胖人穿”。
同時,魯迅指出,蕭紅之前穿的靴子是一雙日本兵才穿的靴子,不好看。
蕭紅問到,那為什么現在才說。
魯迅答道,我是看你不穿了才說,若我早說了,怕你該不穿了。
我們從這兩段話中,可以感受到,蕭紅和魯迅的關系此時已經非常微妙了。
一個原本別人穿什么都不會放在眼里的男人,此刻居然如此留意一個女子的衣著,這種在意已經超乎尋常。
蕭紅在魯迅心中充當什么角色,我們已經能夠洞見一二,那魯迅于蕭紅來說又是什么呢?
許多人知道蕭紅,源于那本《呼蘭河傳》,所以也知道祖父對蕭紅來說分量非常重。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在以下一個小場景中,理解到魯迅在蕭紅心中的地位。
有次,有人在席間說魯迅對蕭紅像是慈父對女兒,蕭紅立刻反駁說,應該是祖父。
蕭紅死了祖父之后,仿佛覺得人間的“溫暖”和“愛”也被祖父帶走了,她的心像是被鐵絲網網了起來。
但魯迅,卻重新給了她人間的溫暖和愛,讓她在上海時,像是有了家一樣。
她與蕭軍矛盾最嚴重的時候,蕭紅幾乎是每天從早到晚待在魯迅家里的。
那時候,魯迅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他終日躺在一張椅床上,蕭紅陪在床畔時問道:“先生,您對青年的愛是父性的還是母性的?”魯迅想了想回答,是母性的。
從這里大概可以看出,當時蕭紅比較單純,一度只陷在蕭軍不忠、出軌等情景里難以自拔。
而魯迅當時于蕭紅來說,只是她的一個長輩,一個心靈寄托,一個像祖父一樣的男人。
但魯迅已經把作為男人的目光,投在了這個年輕的女人身上,慈愛中,也不乏一些其他的情愫。
只是,魯迅當時是非常贊成一夫一妻制的,他在給海嬰的信中提到過,不能用老一輩的思想禁錮年輕人,也痛批了當時一夫多妻制給女性帶去的迫害。
他們的感情,在當時的時代氣氛與背景下,只成為彼此心頭的一抹白月光,因得不到而保持著它的純潔。
03 ?回憶魯迅先生
在魯迅去世三周年的紀念會上,蕭紅終于寫下了著名的《回憶魯迅先生》,此刻,她終于肯明白,魯迅先生真的離開這人世間了。
她的這篇文章,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寫回憶魯迅最好的文章,沒有之一。
蕭紅寫道,她常常到魯迅家里給魯迅做各種吃食,魯迅雖是浙江人,卻特別喜愛北方食物,尤其喜歡蕭紅做的韭菜盒子。
蕭紅還說先生愛吃硬的東西,所以家里餅干、瓜子之類是常備的。
先生家里的煙分為綠色和白色兩廳,綠色是自己用的,白色是平常接待客人用的。
在所有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里,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評價最高的,因為它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魯迅,一個生活中的魯迅,而不是一個被偶像化、神化的魯迅。
這是蕭紅文學中所特有的,她極會塑造人,這才讓她的回憶魯迅的文章在眾多文壇大家中脫穎而出。
這里,我也十分認同黑龍江蕭紅文學研究所里學者的話,他說,蕭紅寫作不是學來的,如果說她是學來的,那她的作品恐怕要大打折扣。
1936年7月,因二蕭關系破裂,為了平復兩人之間的感情,蕭紅獨自前往日本。
三個月后,魯迅在上海病逝了。
蕭紅寫道:“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又過了三個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六日,魯迅先生病又發了,又是氣喘。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終日喘著。
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極點了。
天將發白時,魯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這段話解釋了很多人的疑問,為什么明知魯迅重病,蕭紅要前往日本呢?
因為蕭紅當時以為魯迅病好了。?
而由此帶來的另個一遺憾是,蕭紅和蕭軍曾約定,兩人分開后都不要給魯迅寫信,主要是為了減少魯迅回信的勞累。
所以直到魯迅生命最后一刻,都沒有等到蕭紅的信,他在病逝前寫給茅盾的信中還提到,蕭紅一直沒有寫信來,也不知道怎么樣了。
魯迅病逝之后,曾有許多人邀請蕭紅給魯迅寫悼詞,蕭紅說她寫不出來。因為她始終不相信魯迅先生已經去世了。
三年之后,蕭紅在重慶上空的飛機轟鳴聲中,終于感到魯迅真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魯迅死后,蕭紅的人生就真的如漂流在水上的落葉,無依無靠,只能向遠方漂流去。
蕭紅的一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有很多選擇連在今天看來都不可思議。
很多人用一個“作”字評價蕭紅的一生,可我覺得,蕭紅能留下《呼蘭河傳》、《回憶魯迅先生》、《生死場》、《馬伯樂》這四部傳世作品,與她的經歷密不可分。
若蕭紅生在當代,她的文學作品可能會大打折扣,甚至流于世俗。
穿越浩蕩人間,讓我們站在蕭紅的視角上,更好地回望時代,并對那個時代中為新中國成立寫出無數篇優秀作品的文壇領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