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向來不會輕易地和別人爭執的,今天卻在寫作班里和人懟了起來,大家在討論小說的分類,興致勃勃、各抒己見,有人就說了日本作家寫了一本叫《斷舍離》的書很好,她就把屋子里的暫時不用東西都扔不少,我就納悶了,暫時用不到的東西都扔了,當初你買它的時候,你覺得他沒有用途么?這個小說沒什么關系,這是第一回合,我沒有吭氣。
第二回合,進而討論寫這本書的日本作家,認為人家這樣的生活方式很好,進而延伸到日本人很好扒拉扒拉,我開始腦子熱了,發出了第一聲怒吼,“老祖宗的東西學精了么?看本書就覺得人家的好”有點火上眉梢了。
第三回合,她開始說我沒去過日本,說我不了解日本,我說我去了日本一年,她又說,你是小孩,你不懂,我說我和咪蒙一般大。
第四回合,她說到處都有好人壞人,你不能否定人家的好,我說,說誰好都行,我就是不喜歡別人說日本好,我就覺得中國的文化最好,這是我的底線。
以上互相懟時的片段,只做笑談
言歸正傳
《斷舍離》這本書,我沒有看過,早就聽說了這本書,也有人推薦我去看,因為 她們覺得我屋子的東西太多,必須要斷舍離,當然,你說你的,我就是不聽。
每件物件,買回來的時候都有其特殊的意義,開心也好,悲傷也好,這些東西寄托的情感,不是一句斷舍離就能夠割舍的。
斷
人對物質、精神世界的追求過程中,會因為對世界的不夠深入了解,會產生各種迷惑,遭受各種痛苦。佛教中說,這痛苦的來源,乃六根本煩惱而引起,這六種煩惱分別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梵語Klesa的意譯就是煩惱,據《大智度論》中解釋:“煩惱著,能令其心煩能作惱故?!碧?窺基《成唯識論述記》解釋:“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這里的情我認為指的是終生的情感)。
我們生活在凡塵中,怎么可能沒有煩惱呢? 如果想要沒煩惱,那要看個人能不能看清楚煩惱的根源。為什么要斷,斷的是什么,我們真正搞清楚了么?
佛教里對斷際還有個釋疑:因為不生不滅,所以時間的流動都是虛妄,如此無前無后,無聲無滅。
照這樣說,所有的物質精神的變化都是虛無的,時間就是停滯不前的,這就稱之為斷,那豈不是跟一潭死水沒什么區別,生命的演化就是空白,達爾文的《進化論》又如何解釋呢?
舍
有舍亦有得,無舍亦無得,有舍不求得,本來無舍得。
”舍得“這兩個字,在我國的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佛家認為,世間萬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呢,舍棄惡而得仁,舍欲而得圣;舍得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
如果像那個日本人一樣,什么玩藝一股腦子全扔掉,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一個空屋子,回頭還要買東西??峙率鞘サ母?,有的放矢,有舍才有的,前提是,按照實際情況來,這也是符合辯證法的,也是人生的必然選擇。
離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離這個詞,來自佛教中的出離,就是不要執著于某個禁錮自己的事物,當不在執著于一件事或者一個物品時,它就會失去了擺布你的能力。那么就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也就達到了”離“。從這個意義上講,某個人想要達到真正的自由,必須拋開所有事物,不管是看得見還是摸得著的,思想的、物質的、精神的、父母的,妻兒的。
可是,這個世界不是我們一個人的世界,我們能拋開千絲萬縷的聯系么?
如果我們被”斷舍離“這個概念所引導,去做,執著于”斷舍離“,那豈不是自相矛盾啊,一邊要叫我們斷舍掉一切,一邊又執念于斷舍離這個概念,實際上你已經被斷舍離這個概念俘虜了阿,如果對身邊的物質沒有斷舍離,那才是真正達到了完全自由的境界。
我們的生活是需要不時的整理,可是當我們斷舍離不了的時候,那我們就拿起來啊,好好地對待每一個曾經擁有,無論人、無論物。
盡信書不如不信,這是我對《斷舍離》這本書的理解,雖然我沒看過,但是我覺得是日本鬼子偷換了概念,拿來唬人賺錢玩的。
我還是好好學習我們自己老祖宗的東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