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最深的有兩件,一個是吃不飽,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餓肚子。另一個就是聽廣播。那是五十年代末,當時我也就五、六歲吧。每天傍晚我都走到對過劉太太的東房墻根下。那時我生活在天津城里一個有著六戶人家的雜院里。劉太太的丈夫是公私合營后天津大胡同商場的資方代理人。老兩口有一個外孫叫小燕兒也是我兒時的伙伴。每晚的六點半,劉家的收音機準時打開,因為他的小外孫要聽“小喇叭”,因此我也跟著“蹭光”。
那時的收音機,人們叫它“電匣子",打開后聲音很大,所以站在墻外窗下的我聽得清清楚楚。電匣子是貴重物品,我從來不敢想要父母也買一臺,何況我們這樣的窮人家,盡管父親的每月工資在當時賺得還不算少。一九六一年父親花七十塊錢,從“委托商行”買了一臺上海宇宙牌的“二手"收音機。我真是喜出望外,知道這是父親為我買的。從此我便可坐在屋中每天收聽廣播。我最喜歡聽“小喇叭”廣播中孫敬修老師講故事和曹燦叔叔的“唐僧取經"、“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他們繪聲繪色的播講是那樣地引人入勝;他們優美動聽的聲音真讓我心馳神迷。回憶自已的成長經歷,我是伴隨著廣播開始的,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養成了每天聽廣播的習慣。時移事遷,七十年代末,我買了“半導體",八十年代我買了收錄機,九十年代我買了電視機,進入新世紀又買了“筆記本”電腦。
這些伴隨著我完成了自學、考學、上學、進修、教學、等人生經歷的每一階段。也反映出我們國家由貧窮落后,到快速發展,到初步繁榮富強的變化過程。去年年底,退休后的我又買了智能手機。盡管自已的“裝備”一再更新,但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打開收音機,因為這已經是溶入我血液中半個多世紀的老習慣。
20170601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