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醫院的會診室內,年輕大夫們正在忙碌著。
“您好,請問一下哪位是陳大夫?”
……房間內鴉雀無聲。等了許久有個大夫指了指。
“陳大夫,請問一下,這個檢查是在二樓做嗎?”一個60多歲的阿姨弓著身子輕聲問道。
“你趕緊去辦住院,先別問這個,趕緊去!”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不耐煩地答道。
“這個藥是辦完后再開嗎?”阿姨接著追問道。
“你別在這跟我說,我說趕緊去辦住院!趕緊去!”小伙子提高了聲調。
而我,一個旁觀者,目睹了整個過程,場景、人物、話語、情緒,這些交集在一起一點也不讓人感到舒服。我只想到了一個詞“冷漠”。此刻,時鐘指向上午十一點半,這是到飯點了嗎?我心里琢磨著。
一個不明情況想做更多了解的病人阿姨,一個門兒清但情緒不佳的年輕醫生,他沒有回答她提出的問題,她沒有得到她想要的回答。病人一定是不開心的,或許醫生也不開心。這樣沒有質量的對話,我相信在醫院的每個角落都存在。醫患關系的不斷惡化正是因為有這樣沒把自己放在與病人平等位置的醫生,連做人的道理都還沒參悟的醫生在一點一滴的惡性循環中加劇彼此矛盾升級。
醫院的那一幕,讓我回想起之前曾經思考的問題:當你的標準高于別人的時候,你以你的標準做出的事情不但無法取得別人的認可,還會苦了你自己。因為你的標準別人無法理解,自然不會認為你的付出是花費了很多辛苦,別人無法讀懂你;而對于你自己來講,你做了很多的工作卻無法滿足以高標準來要求的自己,你痛苦著,在這個無人能解救你的循環里,痛苦著。
不是因為不愛自己,往往是太自戀太緊繃,才會跟自己如此較真。
所以有了“做自己”、“享受自由”、“活在當下”這樣的自我安慰,世界那么大,何必跟自己過去不?生活本身千姿百態,你沒經歷過的那些精彩足以讓你忘忘記跟自己較真。想一想藍天白云沙灘海風,什么標準?什么理解?都去他的,愛咋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