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云五的小卡片
王云五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超級學霸。
他從小家里很窮,還體弱多病,11歲時才開始上學,16歲初步輟學,但在他24歲時,居然受命擔任總統府秘書及教育司科長,又兼任大學教授!之后還進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譯所所長、總經理等職。
這個學霸先生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的時候,特別提倡制作卡片。
他所說的精讀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制作卡片。
他說:
我平時讀書所得要點,輒就其原有標題或自擬標題,一分記于小卡片上,附注書名與其所見頁數。
這些卡片各按標題的順序排列,如此則許多書籍中同樣標題的資料,都借卡片的作用而連串起來。
以后隨時有需參考,只須一檢卡片,則凡經涉獵過的資料毫無遺漏。日積月累,這卡片多至數萬張,無異構成一種最完備而切于實用的百科全書了。
2. 李敖的大剪刀
你沒看錯,上圖是李敖的書房。
有人問李敖先生,你是如何看書的啊?
你讀那么多書,怎么記住那么多內容的呢?
他很臭屁地回答說:
“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么原因呢?
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
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書給分尸掉了,就是切開了。
這一頁我需要,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類別分開來。
那背面有用怎么辦呢?把它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以后整理出來,把要看的部分分類留存。
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分尸掉了。這就是我的看書方法。”
3.李叫獸的死磕
又是做卡片,又是五馬分尸。
這些大佬都是把書當作甘蔗來看——榨汁才是他們的目的。
后來在拆書幫的社群學習的時候,幫主趙周的RIA便簽讀書法,依然是這個邏輯!
一本書只去我感興趣,我覺得有用的內容:概念和片段就可以了。
你想想,一本書讀完,你是覺得對讀完一本書這個結果有成就感呢,還是將一個概念理解清楚。
什么叫理解清楚呢?大概有三點:
- 知道怎么來的
- 自己能找出一些現實中的例子來佐證它
- 然后還知道怎么用
這個理解的步驟這個還不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
這是李叫獸在《為什么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中提到的學習方法:
我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停下來去尋找聯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比如我在一本講神經心理學的書籍中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
“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句話如此之簡單,任何人看完、學習完甚至把它背得滾瓜爛熟都不會超過5秒鐘。
但是我卻學了很多個小時。
我問自己:
“我遇到的那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個現象我是不會罷休的。
. 我的實踐-概念卡片雛形
結合這些大神們的觀點,我一直在想如何把這些概念整合起來。
做紙質卡片太麻煩,剪書太有錢太任性,我有什么?
有什么東西是可以讓我隨時隨地收集卡片呢?
但是我有印象筆記啊!
于是我嘗試在印象筆記中建立自己的知識卡片庫。
最開始的概念卡片,只是從公眾號文章或者書上去收集文字片段和圖片。
有一次在廣州聽知乎認知類寫作大v的分享,他說他也在印象筆記做這樣的概念收集。只不過他關注的是概念收集,另外他做每個卡片下面會做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標注用處。也就是說他會標注這個故事適合用在哪些情境,這樣卡片和自己的記憶就產生了雙向鏈接。
太酷了對不對,不斷吸收大神們的經驗,化為己有,這才是我知識管理學習者的內功心法啊。
最后,第一個知識概念卡片的模版我設計出來了:
雖然很直男的配色,但很簡單對不對?
我自己嘗試用這個模版做了一個練習。
比如,我想搞清楚什么叫做復利。
寫在最后
今天早上讀到一個詞叫理性之非理性。
也就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都是很理性的做計劃的,但是行動的時候往往又很不理性。
原因是什么呢?
因為不理性帶來的錯誤成本太低了。
比如我們都知道閱讀很重要,但是為什么大多數人一有時間不會選擇閱讀呢?
因為他覺得就算我不讀書,我也不會有什么損失啊,至少眼下我看不到。
所以快速讀完一本書和搞清楚一個概念,也許后者話費的時間更久(我做復利這個概念卡片的時候,花了一個多小時)。
但因為非理性選擇的成本低,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還是忍不住去快速讀完一本書,而不是深度研究一個概念。
那怎么樣讓我們閱讀的時候能夠保持理性呢?
清單,用待完成的清單提示自己,你丫看完了就牛逼了?你看,你除了知道這個概念是什么,其他的關于它的原理,它對不對,它怎樣用于你的生活和工作,你一無所知啊朋友!
我是小六,希望今天的工具你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