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東門外有一小片人工種植的桃林,掩映在灌木叢中。每年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總有許多女人相約去觀賞桃花,我去年去過一次,今年又去了一次,發現男人很少去。看桃花似乎是女人的專利,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女性朋友曬出照片,她們手扶花枝,臉龐依偎,或特寫,或全景,盡顯嫵媚。確實,女人比男人更能理解人面桃花的含義。
這里的桃花少數淺白,多數粉紅。桃樹枝干扶疏,果枝結蕾開花。粉紅的桃花有點像縮小版的玫瑰花,熱烈嬌艷,充滿誘惑,像無法拒絕的愛情。我想起一位朋友,早年相親,姑娘膚白貌美,朋友不加思索就同意了,娶過來才發現每年桃花盛開的時候,妻子都要發瘋一回,原來妻子是個神經病人。許多人都為朋友嘆息,朋友忠厚老實,勇于承擔責任,兒子出生以后,經過多年調理,妻子竟漸漸好了,他們的聰明兒子后來考上了名牌大學。
春天萬物生長,春情勃發,不可抑制的愛情就像桃花那樣燦爛美好,人們又害怕又向往,有人愿意為之赴湯蹈火,因此孔子要求人們發乎情,止乎禮。朱熹更進一步說,存天理滅人欲。在道德與人性之間沒有選擇余地。西方國家寬容,比較尊重生命本能,沒有那么多桎梏。我們國家在強調道德規范的同時也在多年前廢除了通奸罪,說明社會進步了。桃花象征著愛的渴望,是情感的肉欲表達,桃花運這個詞,似褒義又像貶義,恰好反映了人們的矛盾心情。
千百年來,歷代文人描寫桃花的詩文很多,桃花被賦予多種含義。我讀過的許多桃花詩文過眼即忘,只記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李白的《贈汪倫》、催護的《題城南莊》,其他的都還給老師了。我一直認為陶淵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是真有其事,文章結尾說:“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有人說武陵漁人的原型是陶淵明自己,劉子驥確有其人,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他們經常結伴游山玩水,發現了桃花源古村落,為了“不與外人道。”陶淵明故意在文中隱去了自己,以漁人代替。陶淵明希望有一個遠離戰亂,沒有壓迫,人人幸福的桃花源理想社會。陶淵明的理想被后世文人多次解讀,桃花,在陶淵明筆下完全與欲望無關,那片桃花盛開的地方是陶淵明的理想高地。
李白《贈汪倫》是描寫友情的名篇,在我看來,桃花意象是偶然入詩,正好水潭以桃花命名,與桃花本身的屬性和象征沒有半毛錢關系,如果有人說桃花象征友誼,那是大錯特錯的。多數人可能和我一樣,印象最深刻的是催護的《題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首即景詩,一千多年前的文字,比現在的許多詩更加明白易懂,而且短短四句連用兩個人面兩個桃花而不犯忌,說明靈感是寫好詩的首要條件。催護詩作背后的愛情故事委婉凄美,百度一下就知道。我以為這是描寫一見鐘情最好的詩作,姑娘像桃花一樣美麗,愛情像桃花一樣熱烈,兩情相悅,和春天一起成長,多么令人羨慕啊!我始終認為一見鐘情是人間最美好的愛情,男女雙方來電,情商最大化,智商降為零。用家鄉話說,婚頭一浮,目睭反霧。他們忽略金錢名譽,沒有國王乞丐之分,盡情品嘗愛情的甜蜜,即使讓生命燒成灰燼也在所不惜,從而釀成了愛情悲劇。古往今來,偉大的愛情都是一見鐘情,這是產生藝術經典的溫床,比如《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比如《羅密哦與朱麗葉》《魂斷藍橋》,不勝枚舉。
美好的愛情短暫而刻骨,就像笑在春風里的桃花,明媚鮮妍能幾時?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多數選擇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攀比財富地位,期望百年好合。他們的愛情缺乏熾熱溫度,他們的婚姻充滿利弊權衡,平平淡淡雖然是真的,卻是無趣的人生。愛情沒有道理可言,婚姻是一種選擇,說到底,合適就是好的!
? ? ? ? ? ? ? ? ? ? ? ? ? ? ? ? ? ?陳旭山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