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濃淡歲月,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些許的遺憾隱在飛鳥的翅下,有時突然撲扇飛出,有時靜靜地藏在羽下。我的遺憾無關青衫白馬,它是一個童年免受懲罰的故事。
現在有些人總愛把老師正常懲罰孩子的事渲染成頭條,仿佛孩子無論做錯什么都不該懲罰,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懲罰都令人抗拒的。小時候勉受的一次懲罰,也可能會成為歲月中的一種遺憾。
六年級,我是在一所中心小學上的。因為是中心小學,所以各方面都是其他學校的榜樣,教學成績當然必須數一數二,為了讓我們考出一個好成績,學校派了劉老師教我們數學,史老師教我們語文,他倆可都教學是強將??!80年代,農村,語數分科教學,夠超前的!
當時沒有同軌班,他倆就在語數成績間展開了競爭,教的都很用心。記得有次考試我們的語文都沒考好,平時脾氣很好的史老師很生氣,一通批評后,每個人都排成一隊,到他那里領罰――被小棍打一下屁股!
先是男同學,接著是女同學,輪到我時,我記不清史老師說了一個什么理由,我的臀部沒有挨到那“啪”的一聲敲。
全班,只有我,只有我沒被小棍兒打一下,但當時自己并沒有多高興,也不知心里什么滋味,反正落寞地走向座位。
因為我的父親也是老師,是史老師的同事,我猜因為這個,史老師沒有打我,卻也讓我有了孤獨感,因為那些被打過的同學后來都和史老師有說有笑,我只是坐在教室座位上遠遠地看著他們……
于是,這個遺憾一直伴隨著我,后來我當了老師,逐漸懂得懲罰也是一種期待,是一個老師對學生親密無間的愛!而我,總覺得失去了什么。
02.
鄰居大明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找老師領罰了。這是我從教以來第一次見到的事。
盡管她的女兒倩倩撅著小嘴,一臉的不情愿,還是被阿大拽著去了。
“怎么回事?”大明回來后我問他。
“我去找倩倩的班主任張老師,讓她怎么懲罰別的同學了,就怎么懲罰倩倩!”
原來,大明八月份做了個手術,大明的妻子要照顧大明,就把他們的女兒倩倩送到了老家由倩倩奶奶照顧,奶奶總怕倩倩累著了,對倩倩的假期作業要求的就有點松,盡管倩倩媽常常打電話詢問倩倩的作業完成情況,囑咐倩倩認真完成,但在開學前倩倩的讀后感和硬筆書法作業還是沒有完成。
倩倩在校是個好學生,是班上的學習委,所以老師在檢查完假期作業,對沒有完成的學生都小懲大戒時,并沒有懲罰倩倩,只是要求她補上就行了。
回到家里,倩倩有些得意地向爸爸媽媽講這件事,言語間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小的vip,仿佛這次沒完成假期作業情有可原,感覺班干部就應該比其他同學優越。
大明見小小年紀的倩倩有了這種想法,很是不安。為了杜絕她以后滋生類似的不良情緒,讓她對自己的學習任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于是就帶著倩倩去找班主任,要求老師一定要和其他同學一樣來懲罰倩倩。
“你從老師那里要來了什么懲罰?”我問。
“和其他同學一樣,讀后感補上,并且把所讀書的好詞好句抄滿一頁紙,硬書法補齊還要另加3篇,我還要求倩倩寫清未完成作業的原因和以后怎么做,一并交給老師。她是大孩子了,要對自己假期不良的學習行為負責,懲罰,也是給她以后的學習道路樹起的一個警告?!?/p>
大明的妻子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我卻對大明――我的這個鄰居豎起大拇指!
一周后,倩倩的假期作業和被懲罰的作業以及大明要求寫的不再犯錯的說明,悉數交給班主任??粗毁幻刻旄吲d的上學放學,我想大明的這次領罰一定讓小小的倩倩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思考。
作為一名老師,我真的沒有想到大明會有如此不尋常之舉,他能在孩子成長之初,讓孩子明白不按要求去完成任務,就要受到懲罰。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時候都要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買單,避免以后成長的遺憾!
03.
其實懲罰本身就是愛的一種方式。
這個故事大概誰都聽過,里根12歲在院子里踢足球時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12.5美元買的,你賠。那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只雞。里根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碎的嗎?里根說是。爸爸說那你就賠吧,沒有錢,我借給你,但必須在一年后還清。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回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后來成了美國總統的里根在回憶錄中說正是父親對他的懲罰,讓他懂得了要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說過:教育中,凡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也是一種義務。
是的,懲罰這是一種義務。
每一個教師都要在學生犯錯誤時,對他們進行必要且公正的懲罰,這樣就不會因為減掉懲罰讓他們生長一些不利于成長的因素,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遺憾甚至犯錯誤。
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希望孩子們長大回首學生時代時,會在微信里給你發來一條問候:嘿嘿,老師,謝謝你那次的懲罰,它讓我的人生之路少了很多迷茫,增加了很多快樂和自信!
如果喜歡,點個贊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