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非常喜歡歌唱家克里木的經典作品《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呀啊故鄉的河,多少回你從我的夢中流過,無論我在什么地方,都要向你傾訴心中的歌……。那歡快的旋律、熾熱的情感,每每讓我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思緒萬千,想念遠隔千里記載自己人生軌跡的故鄉,想念那條伴我成長靜靜流淌的七里河。
01
七里河,又名湍河,取其水流湍急之意。小時候一直不明白,平坦如鏡、平緩似銀的七里河,何湍之有?長大后才知道,湍河發源于豫西內鄉、西峽、嵩縣三縣交界處的關山坡,沿途接納了扒淤河、礓石河、嚴陵河、趙河等數十條大河小溪,遂漸漸成了氣候,河水也開始有了氣勢,浪頭套著浪頭、漩渦深不可測,半里之外便可聽到隆隆水聲。
七里河流入鄧州境內后,繞城北轉東南,進入新野縣境與白河交匯,最后奔入漢江,全長約400余華里,流域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嚴格意義上講,我們屬于長江流域,以至于聽天氣預報,通常會出現湖北的預報較準、而河南則稍微差一些,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想來頗為有趣。
02
我的老家鄧州,曾經有一個古人是怎么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謚文正,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居鄧州,在花洲書院里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范仲淹以副宰相之才智治理鄧州,重教化、輕刑罰、廢苛稅、倡農桑,深受百姓愛戴;閑暇之余飲酒攬勝或者講學會友,“七里河邊帶月歸,百花洲上嘯生風”、“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歸”,就是當時的真切寫照。
悠悠的湍河水,也以其“河水清如玉帶、河面白帆點點、漁翁駕舟唱歌、魚鷹來往翩翩”的秀麗景色吸引著古往今來的文人潑墨詠嘆,其景入詩入畫。元好問《鄧州城樓》曾云:“鄧州城下湍水流,鄧州城隅多古邱。隆中布衣不復見,浮云西北空悠悠。長鯨架空海波立,老鶴叫月蒼煙愁。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誰解賦登樓?”盧摯(元朝)的“山蒼蒼兮煙木稠,石潺潺兮湍水流”、藍偉(鄧州人,明朝山西巡撫僉事)的“秦嶺西來連禹阜,湍河南去接襄流”以及古人黃之鼎的《刺史萬公七里河泛舟》“雪雨遙山殘叇橫,湍河南抱古穰城。輕舟順遂清流穩,簫鼓遍宜水面聲”,都從各個側面描繪湍水一脈秀色和別樣景致,至今讀來,仍能體味七里河舊時的風貌、風姿和風采。
03
我們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家家都要掛艾草、吃粽子。母親給我們系上編好的五色線、縫好的小香囊,也少不了把平時攢的、舍不得吃腌好的咸鴨蛋拿出來,一人一個、有時甚至只有半個,當時這已經是非常好吃的美食了。
除了這些傳統習俗外,印象最深刻的去七里河跑早橋。端午節一大早太陽沒出來前,大人們把我們這些小孩子叫起來,三五成群去七里河洗個澡;據說是月宮嫦娥搗藥一年把藥灑向人間的坑塘湖泊,洗澡可以解百毒、不長瘡。當然,因為是初夏時分,加之是在清晨,河水還有點涼,大人小孩子都只是簡單洗一下,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至于這樣做是否有些道理、真的有什么效果則無法考證,多少年傳下來的說道,大家只不過習慣遵循而已。
04
更多的時候,七里河是我們小孩子絕妙的好去處。每年夏天,老家的天氣非常炎熱,氣溫一般都在35度左右,有時候如果連續多日不下雨、不刮風,那就更加悶熱異常。我們這些小孩子已經不滿足在村子前面的小池塘里簡單泡一泡,往往是十多個半大不小的孩子結伴而行,光著腳丫子、穿個小褲衩,小背心都不怎么穿,脫了拿在手里摔打著,一路小跑往三里外的七里河奔去,即使地面非常燙腳也不在乎。一幫人說說笑笑嘻嘻哈哈,全然不顧大人們在我們身后“別淹著、別淹著”擔心地呼喊。
到了七里河邊,也不管有沒有男男女女從河上那個小橋經過,“撲通撲通”光著腚往水里跳。或者拿手把水潑向對方相互之間嬉鬧,或者幾個人一起一個猛子扎到水里比賽著往前游,也有年齡稍小一點的、手腳笨拙一點的,就站在水里往身上撩水,或者學著狗刨艱難前行。直到時候不早、天色漸晚,小伙伴們才相互招呼著戀戀不舍地離開七里河,等待我們的是回家后大人幾次三番的嘮叨和“哪個地方又有小孩子淹死了”等等煩人的恐嚇,但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波瀾不驚了。
05
老家鄧縣一馬平川,屬于平原地區,有時一條小河之隔,沒有橋或者水太深,往往切割相互來往、形成雖然很近但很遙遠的情形。因為我們那里往西就是公路,西行視野很開闊、上街趕集很方便。往東則是七里河,過了七里河我們習慣稱為河東,我從小到大幾乎幾乎沒有去過對岸,父親曾經多次大冬天趟過冰冷的河水去河東請醫生給家人看病,也聽說河東和河西的小孩子們經常打架斗毆等等。
小時候,七里河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溫暖的所在,見證我們的嬉鬧和成長。而如今,七里河又一次成為遠離家鄉游子們遙遠的存在,故鄉的小河曾經帶給我們的一切美好,多少回從夢中流過,成為人生最珍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