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搜查了一下,據說步步為營這個詞,出自三國的一個故事。用以形容人做事、行動謹慎、穩打穩扎。
可能是受宮廷劇的影響吧,在我看來,這個詞似乎帶有那么一丟丟心機biao的意味。
這種心機,是對所有自己渴求的東西的心機。是為了做成事,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的心機。
01
我曾為了喜歡一位男孩子,而步步為營。
在我讀小學三年級時,有位男孩子轉學到了我們班。
他不算高,膚色偏黑,身材偏瘦,寬大的校服總是松松垮垮地耷拉在他身上,看上去比女孩子還小的臉蛋上戴著一副斯文型的無框眼鏡,這倒是為他增添了幾分書生的儒雅氣質。
相比于其他幾位轉學生,他并不是十分的惹人注目,但不知道為什么,第一眼看見他,我就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
那時的我,才小學三年級,還是小屁孩一只,對很多復雜的情感,不是很有概念。我只知道,我非常不喜歡他和其他女生一起玩。于是,我便拜托他的幾個好哥們,讓他們一到課間休息時就拉走他。
這方法百試百靈,每次看到女孩子們失望的表情,我心里就洋洋得意。可惜我的洋洋得意并沒有持續很久。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方法開始失效了,我也開始嘗到了嫉妒的味道。
六年級時,他已經成為了我們班最優秀的男孩子之一。人長得好好看,待人溫文儒雅,成績好,愛足球,笑容里也總蓄滿了陽光。
我知道,很多女孩子都對他有好感,連我最好的閨蜜也不例外。
更讓我嫉妒的是,我的閨蜜因為跟他住得比較近,他們總是一起騎車上學,一起騎車回家。
“不行,我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我對自己這樣說。
于是,為了引起他的注意,我故意捉弄他,把他的書包拿進女廁所,然后故意對著羞得面紅耳赤的他笑得前俯后仰;我特意寫了篇短篇的BL小說,主角是他和他的好哥們,讓同學們傳閱,結果連老師也看到了,我被狠狠地批斗了一遍;我故意在看見他走來的時候,大聲地問閨蜜——你喜歡XXX(那男生的名字),看著閨蜜又羞又惱地跑開了,我的心里竟有一種快感。
可就算我使盡心機,那男孩最終也只是成為了我青春期里一個最深的遺憾。
02
都說步步為營不是個貶義詞,它可以被解讀為為了自己想要的,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且謹慎地走好每一步。只是這樣的努力和謹慎,有時候會讓人掉進偏執的迷宮里。越走,越容易迷失自己。
青春期的我,對于學業一直都是步步為營,用盡心機。
初中時就開始住宿;初中時就開始每天嚴格地要求自己過三點一線的生活;初中就開始用設立的求學目標鞭策自己;初中就開始告訴自己除了學習任何事都不是大事。
那時的我對于學業上的成就有著莫名執著的追求。為了實現所謂的目標,我試過在冬天時凌晨1點睡覺,凌晨5點起床跑到宿舍外的路燈下看書;我嘗試過經自己微調過的“達芬奇睡法”——睡1小時后起床復習1小時,再睡1小時然后繼續復習1小時,如此循環;我試過在蚊蟲到處飛的樹林里打著手電筒背書;我也試過坐在廁所旁的地板上通宵寫作業復習。
吃飯時也要看書,走路時也要默背知識點,入睡前要聽著英語錄音……我小心翼翼地算計著走向目標的每一步,以確保每一步都會給我帶來益處。
只是事情,從來都不是只做幾條算術題、選擇題就能做成的。
我不止一次失算,而且每次的失算,都讓我十分自責,又十分憤懣。我一方面責備自己做得不夠極致,一方面又怨恨上天的不公。各種負面情緒包裹著我,我開始變得陰郁起來。
03
步步為營為什么容易使人陷入偏執的泥潭?
因為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一定的成本的。而付出成本,不僅包括著時間、金錢等可以由感官直接感知的東西,也包括了情感、意念等看似虛無縹緲觸摸不到的東西。
一路走來,越是謹慎,面對選擇時,越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權衡,去斟酌,就越害怕所耗費的這些會白白浪費。更糟糕的是,我們會因此堅信,自己比別人犧牲得更多,計劃也足夠縝密周詳,自己肯定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
萬一出現了跟預期有偏差的結局,我們心里便會憤憤不平。我們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甚至采取更加極致的計劃。曾經我就是例子。
詩句有曰:“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人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準備得很充分,很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情,結果卻很可能是一敗涂地,甚至連成本都成了泡影;而當我們不經意地去做某件事,或者并不刻意強求做成某件事時,反而達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在的我很是喜歡和欣賞這句話,因為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一種笑看風云的豁達以及輕描淡寫的努力。
能夠讓無心插的柳成蔭,怎么可能完全是無心而為的呢,肯定是經過了付出與努力的。之所以說是“無心”,大概指的是不懷一顆功利之心、一顆步步為營之心去做任何事情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