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杭州深度游(十一)
花港觀魚,顧名思義,花木多,湖泊多,魚兒多。我不是花癡,是魚癡;應該說鐘情于湖泊潭水,尤其寧靜的池潭,倒影迷離里,花落魚身,魚嘬花的情景。秋天的腳步正在遠去,斑斕的葉子應該落滿湖了吧,我想該去分享魚歡的時候。
十一月一個陽光正好的早晨,我52路蘇堤站下,來到了花港公園的南出口。
花港公園位于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鄰西湖的小南湖,西以楊公堤為界,北鄰西里湖,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內侍官盧允升曾在此建盧園,盧園曲水環流,花木婀娜,蓄一方池養紅鯉魚。宮廷畫師馬遠等擇景作畫,把盧園列為十景之一,稱為“花港觀魚” 。
我沿著小南湖的南岸起步,忽聞嘩嘩流水,只見一個緩坡瀑布,清澈的小溪,從旁的太子灣公園,流經南山路地下管道,然后冒出一圈圈白花,歡唱著奔向小南湖。據報道,來自錢塘江的水,這樣有八個進口。渾濁的錢塘江水,經過處理池一路翻滾沉淀,變得愈來愈清澈,直到最終洗凈“風塵”,變得明凈湛藍如每家每戶的自來水,
然后分八路,潺潺流經玉皇山和九曜山,來到西湖西邊的八個進口,有點渾濁的西湖水,由東面的九個出口排入京杭大運河。如此西進東出,西湖水才會如此明鏡般的清澈。這是2003年開始實施的西湖綜合治理工程。
今日陽光溫暖,遠山近水一目了然,是拍照的好日子。岸邊,成排的長焦鏡頭,機關槍一樣架著,老伯伯著一身迷彩服,神采飛揚,煞有其事的搖動著鏡頭。
我順著鏡頭望過去,湛藍的天,白云浪卷,陽光照在波光細細的湖面上,似乎是鋪了一層閃亮的碎銀子,又似乎是揉皺了的綠緞;極目遠眺,水天一色,唯有一帶碧彩緊緊環抱;回頭近看,串串柳絲低垂,與水深情擁吻。
我拾著青石板,捋過柳絲,或抬頭四顧,或低頭望水,游走在南岸邊。水有點淺,真的透,水草和小魚如養在玻璃瓶子里;岸邊有棵微小楓樹和一簇小灌木,我隨手拍了一張,好美,桔紅的楓葉,綠葉伴著倒影,水草和著飛塵,非常的夢幻。
路過蘇東坡像,穿過桂花樹掩映下的石板路,來到了蘇堤,小旗子領隊的串串男女,如龍飛過來飛過去,私家小船主穿過來穿過去,忙著兜攬生意。我只顧仰望著藍天咔咔,黛灰的枝條纖纖素雅,幾乎落光了葉子,如戳破的蜘蛛網,粗細疏密隨性伸展著,僅剩綠里幾堆黃;風起時,疏疏軟軟的樹梢頭,幾葉金黃紅,在藍天白云里和著陽光搖曳;那藍透、那金黃、那亮閃有些銷魂。
不覺已來到了映波橋,踏上橋頭西眺,遠處西山峰高峰低隱約綿延,近處花港密林翠綠抱著嫩黃茂密里,百米藤蘿廊橋矮矮的攬著水,這邊的楊柳癡癡的守望著。
慢慢下得橋頭,看見了蔣莊,很快看到了花港觀魚爬滿藤蔓的大門,兩旁植滿菊花,紅黃粉,露珠在陽光里閃爍。
進門右邊見著一個碑亭,這就是花港公園保留的古跡,一碑一亭一池;碑文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個題寫,康熙三十八年題寫“花港觀魚”;后來乾隆即興作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之句;魚的繁體“魚”應該四點,代表火,給人燒以吃,康熙信奉佛教,皇帝不忍見魚浴火而死,所以康熙的碑文留下一個錯別字三點的“魚”
特意改為三點,三點為水,意在讓魚永遠歡快的生活在水里。皇恩浩蕩,遇見皇帝,連魚也成幸運兒。
魚池古跡,北鄰偌大的西里湖,東臨蘇堤春曉,假山樹木環繞里一個方池,紅鯉魚悠閑游蕩。今天花不見,樹木枝葉全在水里閑逛,所以只見得魚在嘬葉子。古跡依然在,不知幸運魚的后裔安在?
看過古池我右轉,奪人眼簾的是一個大草坪,茵茵綠里一棵喬木半畝蔭,前面翠竹綠葉伴紅楓,掩映一個紅亭;據說原是私家別墅高莊,現在只剩“藏山閣”一處。
左面有個月洞門秀秀立在那里,原來是蔣莊,曾經是無錫人廉惠卿的別墅,名為小萬柳堂,后歸南京藏書家將蘇庵,改名為蘭陔別墅,俗稱蔣莊。整座莊園臨小南湖而建,鋼混結構,前堂后院,主體建筑風格中西合璧,二層圍欄四周通轉,連片回轉柵格窗戶,房屋設計本身很透亮,只是兩棵廣玉蘭濃蔭遮掩下,顯得有點陰暗和滄桑。兩棵樹大得有點不協調,枝葉密至遮云蔽日,大至落南湖半畝,根繁至爬滿院子。
后院,古井竹園假山小潭草坪,有感覺的是一個花格藤架和連著的一架橋,橋通往蘇堤,在橋上觀景,小南湖、南山、西山、西里湖、蘇堤風光一覽無遺。
旁邊有個“守照亭”有副對聯“不知明月幾時來,唯問白云何處去”,猜度主人取名源于這個亭子位于東南角,日照非常豐富;也是個看云亭,賞月亭。亭子建在高高的水泥臺上,臺子的四個腳聳立在湖水里,周圍大片荷葉環繞,亭子四面有回廊,中間一個小屋子,花窗門可關閉,院子里有樓梯可拾級而上,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都不礙你閑坐觀景。
我坐在圍廊里,久久不想離去,雖然亭下只是殘荷一堆,但是陽光下別樣滋味。一行大雁飛過后,靜,如此的靜,水,如此的柔;遠處的南屏山倒映在湖里隱隱約約,山腳下色彩斑斕,一樹紅、一樹黃、一樹青,湖上湖下都如此濃艷,好一幅秋意寫實畫。
還是想起了金鯉魚,站起來離開蔣莊。路過草坪,幾群小鳥從我頭頂上飛過,又從我腳下撲翅,前面有個學生模樣的小哥在喂食。
草坪對面,有五棵聳立的梧桐樹,金色燃起一山燦爛,樹縫里閃著一湖波光,那一定是紅魚池,我快步前去。
紅魚池是1952年開挖的,在天然湖的基礎上挖深挖大,形狀T形,中心挖土丫堆積成一個小島,然后曲橋連接至岸,幾乎是封閉的水域,唯有南邊的小橋是連通南湖的口子,池里放養著數萬尾金鱗紅鯉魚。
橋上游人挨挨擠擠,或投食、或拍照、或傻笑;魚兒四面八方游來,成群疊堆,紛紛躍起爭奪食餌,染紅半邊湖,蔚為壯觀;魚樂著人樂著,此刻人們忘記了一切,時間凝固了,煩惱煙化了,沉浸在縱情的魚趣里;我不忍打擾,沒敢擠進去,只是立在岸邊,倚著樹桿,閑看著,隨意拍著,橋上的人都癡迷著魚,誰也不在乎誰落進了我的鏡頭。
爺爺牽著孫子,姥姥挽著外孫女,媽媽抱著二胎寶寶,招呼著大孩:“別玩皮,小心點兒。”,從密密的人群里擠出來,逃離到人疏魚少的地方。這里幽靜,陽光一樣和曖,秋葉一樣紅枝頭。
我也漸離人群,由東向北轉去,望過去,遠遠的有個亭子,翠綠艷紅簇擁著;紅魚片片,疑似秋葉落滿湖。
路遇一棵紅楓,倒掛在水里,記得少年時,那是最妙的棲息處,二三伴,任憑風吹雨打,躲在密密的枝葉里,吹個口哨,唱個山歌,或者赤腳伸進水里逗魚。
印影亭到了,還是挨擠的人群,我找了個位置嵌入。人聲嘈雜,感覺依然是靜,池水安靜,沒有聲息,沒有漣漪;池水平滑,如鏡鍍銀,透亮反射;樹青樹紅,樹高樹矮,全印影在水池里。
迎面遇見一對情侶,嘻著,挨著,時不時兩眸對望,眸光瀲滟,正是腳下的一棵樹,一汪秋波里全是你。
紅魚池,曲岸環繞,卵石伴生草植;一群魚潑刺游過,微波蕩起一圈又一圈,輕輕嘬嘬亂石凌縫里,泛起半圈波。小孩兒呆著看,媽媽陪著發呆,無論哪個了得的生命,曾經都是傻呆的小孩,媽咪溫暖陪伴長大。
這里是紅魚池的內島,怪石嶙峋,藤蔓盤繞,腳下金鯉魚環繞,樹梢上,山石上,路面上都是鳥,嘰嘰呱呱,飛來飛去,估計在撿食散落的魚餌。
穿過繞繞曲曲的池岸,終于見著一堆石桌凳,里面還有一張紅色木椅,有了坐下息息的意念。
靜寂里我坐著,從無有過的放松,頭頂上有棵廣玉蘭,幾分濃蔭密密蓋下,陽光已折返,只剩下嗖嗖涼意。腳下紅魚池,悄無聲息,陽光靜靜灑下,宛如月光柔柔白白,透透逸逸滿湖;蒼穹白云,宛如傍晚天燈落湖里,黛灰白照透滿湖;兩岸綠植盡數映波里,碧綠染盡半池水;雖有秋色幾樹紅幾簇黃,對岸竹廊水榭人影憧憧;但是唯有了感覺,依然分外的幽靜,甚至有點肅穆,似乎圈圈漣漪蕩滌著我,清清月色輕撫著我,漸漸的,我平靜了。
逛完東南西岸,最后是北岸了,我踏過小橋,來到竹廊水榭,濠上樂。竹柱子竹欄桿竹瓦片,很淳樸,游走在竹廊里,似乎穿在竹林里。
這邊更為幽靜,水是如此的濃綠,成排的綠植靜靜倒映在水里,微風吹過,漣瀲波紋,如畫家的毫毛,繪成一湖樹的油畫,如此的油綠,幾筆嫩黃,幾筆洋紅,仿佛秋艷里孕育著春天,幾十尾魚,沒有食餌的誘惑,不再瘋狂,輕松悠步,優雅游曳。
游完北岸,紅魚池逛了一圈,其實我已逛了兩圈,然后坐在百米藤蘿長廊里休息,抬頭仰望,若是春天,花朵如瀑布樣流瀉,游走在長廊里,該是何等的春心蕩漾。我想著春天再來吧。腳下忽聞,喇叭喇叭,一對鴛鴦戲嬉,水花濺滿湖。
一般旅游團隊,游完蔣莊和紅魚池就結束了旅程,這是最精華的部分,不過這僅占花港3畝,其實花港1952年后改建,現在的花港具有300畝,有大草坪,有牡丹園,芍藥圃、密林、花港區等十個景點,多著呢,我繼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