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6年3月4日,《葉問3》在內地上映,電影僅上映3天,票房破4億大關。但從上映首日開始,就有網友與媒體質疑《葉問3》票房造假,隨后,這一情況引起了國家廣電總局的注意,全國電影專項治理辦公室(簡稱“電影專資辦”)對葉問發行方與票務機構進行調查,并在一周后給予《葉問3》發行方停發一個月的行政處罰。
? ? ? ?在“葉問票房事件”之前,已經有不少影片出現票房問題。據央視報道,早在2009年,電影《阿童木》首周票房只有1700萬元,然而發行公司為了能在媒體上曝光高票房數據用以吸引更多觀眾,將票房拉高至4000萬。而2015年暑期大熱的電影《捉妖記》也曾票房灌水,甚至假造“公益場”,即發行公司自己包場用以抬高票房總額。據悉,某些影院從午夜開始放映《捉妖記》,在售票網上顯示“座位已滿”,并每隔15到20分鐘在同一影廳重新開場,部分場次依舊顯示“座位全滿”,而事實上當時影院空無一人,所謂“公益”實為“幽靈場”。
? ? ? ?這種偷票房事件震驚了電影局,專資辦曾作出回應: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的第二大市場,如果一個國家產業沒有一個正確數據做指導的話后果很嚴重。
? ? ? ?近日,《葉問3》幕后公司快鹿集團成立債權追討委員會,發出債權追討名單。事實上,早在電影上映之前,快鹿集團就已推出“互聯網+金融+電影”的宏圖,而《葉問3》這是為實現這一宏圖所開發的電影項目。票房問題浮現之后,經電影專項治理辦公室查實,該片總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購票房,發行方認可的金額為5600萬元。這種自發電影自己購買的“商業模式”,據相關經濟界人士分析,《葉問3》自炒高票房其實是為了集團公司在金融領域能夠吸引更多散戶的投資。而時至今日,在快鹿集團官網大數據版塊中,《葉問3》票房利好的消息依舊顯著。《葉問3》“高票房”消息一出,快鹿集團控股的兩大公司的股票均大幅上漲。
? ? ? ?然而,國家影視監管得到強化之后,《葉問3》票房事件遭遇查處,娛樂新聞的高關注度也放大了該事件的負面效應。快鹿集團或因信用度下降等原因導致其控股的多家上市公司股票下跌,其主要業務板塊中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也受到嚴重影響,大量的客戶提出要提取現金,此次討債公告似是快鹿集團已陷入流動性危機。
? ? ? ?影視投資是當代中國經濟的朝陽產業,一部電影能否獲得高票房應注重內容與品質,僅僅靠花樣的宣發只會使電影成為一場資本游戲,在監管之下,不良的運作手段一定會被遏制。《葉問3》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觀性,如果沒有票房風波未必不會得到高票房。因此,制作發行公司選擇合適的投資項目、合理宣傳、遵守行業規則才能使電影產業獲得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