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來變身科普帝!等下解釋為什么科普,不想看可以直接從分割線后面開始。
膨化食品的加工原理
廣義上的膨化食品(Puffing Food) ,是指凡是利用油炸、擠壓、沙炒、焙烤微波等技術作為熟化工藝,在熟化工藝前后,體積有明顯增加現(xiàn)象的食品。
膨化(Puffing)是利用相變和氣體的熱壓效應原理,使被加工物料內部的液體迅速升溫汽化、增壓膨脹,并依靠氣體的膨脹力,帶動組分中高分子物質的結構變性,從而使之成為具有網(wǎng)狀組織結構特征,定型的多孔狀物質的過程。
好吧,其實我也沒看太懂,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移步知乎原貼
至于我為什么要來科普膨化食品呢?
因為我今天做了人生中第一次
炸!蝦!片!
從小就喜歡吃炸的東西(昂!你猜對了!我是個胖子!),但是我媽很少給我吃炸蝦片,都是用炸土豆片炸紅薯片之類的東西代替,所以我自己想吃油炸食品的時候就自己炸個土豆紅薯饅頭餅子之類的東西。
上周周末無聊逛X寶的時候,逛到個泰國零食店,鬼使神差地買了包蝦片(看成開袋即食的了...),結果運回來才發(fā)現(xiàn)居然需要自己炸,所以這個周末大清早的我就去開啟人生首次炸蝦片之旅了!
為了健康和減肥,我在油炸界也依舊抱有少油的態(tài)度。然后,我就發(fā)現(xiàn)我丟進鍋里的蝦片都以極快的速度扭曲成了黑色,沒有膨化直接糊!(如上圖右)
好在智商低,提升空間大啊!于是我閉了眼睛鐵了心的可勁兒給鍋里倒油,倒了起碼小半壺!然后蝦片們就深深地泡在油里聽話地從硬幣那么小,呼呼呼的就膨脹到碗口大小了!還金黃黃的閃著油光!
我為什么要講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料理過程呢?
因為這些蝦片真的是泡在油里才膨脹的啊!
我終于深深的體會到“少吃油炸膨化食品”這句話的真意了!那就是吃掉一包油和各種化學藥品啊,跟喝油漆似的!想到現(xiàn)在大街小巷遍地都是的零食鋪子,瞬間覺得人類好可憐,居然沉迷于喝油漆這種事...
可是你在零食鋪子里隨便抓個人來問幾個問題:
“你知道油炸膨化食品是什么么?”
“你知道人應該少吃這類食品么?”
要是能碰巧抓到個醫(yī)生或者食品行業(yè)從業(yè)者,說不定還能順便被科普一場營養(yǎng)講座或者食品加工原理呢~
羅里吧嗦了這么多,我究竟想跟大家說什么呢?
“知”與“道”
醫(yī)生也好,食品行業(yè)工作者也好,我們普通的所有人也好,都具備很多知識聽過很多道理:小到這種油炸膨化食品是什么的知識,少吃油炸食品的道理,大到多重積分解析幾何量子物理這種知識,腹中有書氣自華這種道理。但是在真正的生活中,誰都不比誰少吃油炸食品,誰也不比誰多看了許多書。就算真的看了許多的書,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背的滾瓜爛熟了,平時真的按時三餐作息有節(jié)么?周末不是陷在沙發(fā)里刷劇而是看書運動修養(yǎng)自己么?
“知”與“道”是不同的,并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知”就是知識、了解,記得;而“道”是行動、體悟、規(guī)律,“知”而不道和“道”而不知才是我們生活中最經常存在的狀態(tài)。我們往往記住了太多知識而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習慣雷打不動,或者只是任由自己的本能和習慣支配,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為什么拖延、懶散、焦慮或者空虛。
所以書還是要讀的。書是一扇窗,讀書不是為了占有這扇窗(又不能把窗戶裝打包帶走),而是透過這扇窗看看這世界有什么,看看哪里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生命不是在一間小屋里守著一堆窗戶開窗關窗,而是要上路的旅程嘛。
但更重要的是去體驗一個知識或者道理,在這一點點的踐行中過生活。
我們可能都覺得有些知識或者道理實在太小了,根本不值得一試,簡直不符合自己牛逼閃閃的自我形象,太小看自己了。但我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話不是白白存在這么多年的。
我羅里吧嗦這么多,再不做點什么,簡直打臉還打的這么閃亮這么眾所周知!因此我集中元力義無反顧地決定
在未來的21天里不吃油炸膨化食品
你也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小小小小的目標,考驗一下自己牛逼閃閃的自我形象!打臉大家一起來!~
說完自我成長和自我教育,再說說別的教育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目前的教育可能和我的智商狀況有點相似:水平不高但提升空間大啊!
學校教育自不必說:應試、分科、排名、壓力,從學生、老師到家長,水槽都不夠吐得吐滿幾個魚塘,我就不說了。我說說家庭教育好了。
家庭教育
只要跟有個3歲以上娃的爹媽聊幾句,話題就會扯到孩子和家庭教養(yǎng)的問題上: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yè)拖拉、不愛學習成績差、頂撞父母不聽話。。。。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剩枚舉,爹媽更是一副委屈樣:罵也罵了,急了也打,耐下心苦口婆心的道理也說了,都!沒!點!卵!用!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壓根不是教育啊!
打罵只是家長在發(fā)泄自己的憤怒情緒,講道理只是為了展現(xiàn)自己懂得比孩子多的優(yōu)越感和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罷了,這哪里是教育呢?
教育也許根本沒有一個字一句話:比如炸!蝦!片!
我自己一個人擱廚房炸蝦片,沒人跟我說話啊,也沒人給我炸蝦片操作指南啊。全程我只看到蝦片包裝上的“將蝦片放進160度-180度的油鍋里”這句話。我哪有溫度計測個油溫啊!而且也沒有說油到底放多少啊!可是從油泡蝦片才能炸出好看的蝦片,到以后真的要少吃油炸膨化食品這種信念就是在沒有人跟我說一個字的早上受到的教育啊。
所以教育是什么呢?
是從知識和體驗中獲得真的對個體自身有意義的成長。
那簡單說說家長要怎么做吧
首先,了解你的孩子
至少你知道你孩子目前的狀況:比如會不會使筷子,能不能把蝦片丟進鍋里再夾出來。
還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對什么感興趣。
你兒子要是討厭廚房只喜歡拆冰箱,你拖他進廚房炸蝦片這個要求就已經接近暴力了!
其次,你得讓孩子自己去做事
喜歡炸蝦片你就給他買蝦片買油去炸(這倆都不貴,就算多貴我都相信父母會舍得!)。
喜歡在家里拆廢舊電冰箱,你就讓他拆(請注意是廢舊!土豪爹媽舍得買新的給拆我不攔著!)。
重點是要讓孩子去行動,不要太過擔憂油會燙傷手啦,拆電冰箱的工具把自己弄傷之類的問題。燙了傷了都能治好的,小孩子的恢復能力比想象的飛速的多,但孩子在做事過程中的體驗卻是極為寶貴的!
你知道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做出的很多行為是無意識的么?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習慣。
因為身體是有記憶的,而且身體的記憶比頭腦中的記憶形成的更早,執(zhí)行的更快,改變起來也更難。想想看,我們兩三歲之后才會說話,七八歲才看書上學,十歲了都不一定過腦子想問題,但從胎兒開始身體作為我們人生的主體已經開始了大量的記憶和活動,所以行動和體驗對于我們的生活比知識和道理具有更大的影響。
因此,別老跟孩子苦口婆心,你看這詞,又苦又婆媽,不如讓孩子放手去做。當然這不是撒丫子不管了,是在孩子做的過程中給予支持和保護。
可以和他一起發(fā)現(xiàn)蝦片的最佳膨脹油溫或者10分鐘速成拆冰箱指南!在幫助孩子走在他們想去的路上貢獻出你的知識和經驗就不會再是你優(yōu)越感的展現(xiàn)了,而是你誠心的滋養(yǎng),孩子哪里會聽不進去呢。
篇末總結
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請知行合一。
去做,而不是去說,它們就都是真的。
還剩半盤蝦片我是吃還是不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