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過,你的朋友,就是你人生的另一面鏡子。
朋友代表了什么?就代表了你的人際關系能力,就代表了你的性格特征,就代表了你的為人處世方式。
在生活中,大多人都有可能為了朋友而糾結。不是今天抱怨自己的朋友不理會自己,就是明天抱怨自己的朋友很少。
這樣的情況,在年輕人的群體中是經常出現的。
我們也能看到,有一些人,他們喜歡群來群往的生活,一旦出現個人獨行的情況,他們就會坐臥不安,內心忐忑。
其實,這就是人特殊的“合群”心理。而這種合群心理,由個人本身的情況和社會大環境組合而成。
可是,這個世界既然有朋友很多,事事都要合群的人,就肯定會有朋友很少,事事都想獨來獨往的人。
前者很常見,后者卻被人視作是“異類”。那么,這種所謂的“異類”,到底和常人有什么不同呢?
也許,那些朋友很少的人,他們都有這六個特點,能占兩個以上的,不是常人。
1.朋友很少的人,都很專一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么一個詞,那就是“濫情”。
有些社交泛濫的人,他們的情感是不專一的,而是多變的。有可能在這一刻你是他的朋友,下一刻他就會將你拋棄。
越是朋友多,社交廣泛的人,他們的心就越是薄情的。
相反,那些朋友很少的人,他們對待朋友的態度,其實是真實且充滿情義的。
因為他們不要求朋友遍天下,只要求知心者有二三。這樣的人,不濫情,很長情,只要是他們認定的人,便一定會與之相伴到老。
2.朋友很少的人,厭惡社交
為何一個人的朋友會很少呢?
有可能是他討厭朋友,也有可能是他厭惡社交。
在這個社會,有一個詞,叫做“社交恐懼癥”。這類“社恐”的人,他們對社交恐懼,對外人恐懼,習慣了一個人去生活。
當習慣了一個人去生活之后,他們便不再想過群來群往的生活,也不再想和任何人做朋友,只想“獨居”,過好自己便足夠了。
3.朋友很少的人,享受孤獨
亞里士多德曾說:“離群索居的人,不是神靈,便是野獸。”
那些朋友很少的人,他們就像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神靈,就像是盤踞山林的野獸,在孤獨中奮勇前行,開拓著屬于自己的天地。
很多人會認為,孤獨就是不懂得社交的代名詞。
可沒有人知道,享受孤獨的本質,就是讓內心能耐得住寂寞,經受得住世間萬般的磨礪,從而頓悟一生,收獲一世。
朋友少,看似是一個人孤獨,可他們卻享受著自我的喜悅。
4.朋友很少的人,較為內向
曾有人說過,每一個內向的靈魂中,都有著獨自走向遠方的勇氣。
內向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怎么喜歡和別人交往,而是喜歡一個人偏居一隅,默默地做事,從不張揚。
他們和外向者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因為外向者主張朋友之事兒要多多益善,而內向者主張朋友之事兒要“寧缺毋濫”。
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朋友不應該是那些薄情寡義的過客,而是那些能相互陪伴一生的長情者。
所以他們適合成為朋友,適合一個人走向遠方,適合感受到這世間賦予他們的濃濃的愛意。
5.朋友很少的人,有一定的才華
李康有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一棵樹,如果過分高大,那就容易被狂風暴雨所侵襲。而一個人,如果他的才華異于常人,就容易被人排擠和針對。
就像在職場中,你發現,自己的能力比一般人要強,那么別人便不能容你,就只能打壓你,給你臉色看。
這是很正常的事兒。因為這世上有很多的人,他們都見不得人好。所以說,朋友很少的人,也許就是很有才華的人。
很現實的一個道理。好比在一個丑小鴨的群體中,它們絕對是不會容許有白天鵝的存在的。
6.朋友很少的人,看透了生活
一個人,倘若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性格也不內向,那他為何會朋友很少呢?
其實,這或許就跟他們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經歷有關了。
如果這個人歷經了滄桑,看透了這世間的百態,看遍了這薄情的人心,他們也就會對這人情關系無感。
一旦人對人情關系無感之后,他們也就會自動遠離那些不必要的朋友,而是選擇一個人去生活。
有句話,我們經常能聽到,那就是人越老,越是無情。
為何會無情?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做人,而是因為他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再也不想為了虛偽的社交關系而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了。
很喜歡一句話,當一個人成長到了極致,他將一個人直面這慘淡的世界,以凡人之軀活成千軍萬馬的模樣。
朋友很少,看起來很狼狽,也很孤獨。但是,這卻是人看透這世間之后的無上升華。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