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圣誕節(jié)前平安夜她去一個朋友家,朋友有兩個孩子,大的女孩小的男孩,她知道平時朋友花在兒子身上的功夫比花在女兒身上的功夫多多了,小女孩總是憤憤不平的,所以各種不開心,在學(xué)校也表現(xiàn)平平。于是她在眾人面前就直夸大的女兒學(xué)習(xí)肯定好。孩子媽媽糾正說成績不好。她說你看她長得天庭飽滿,一看就是讀書的料,她只是不認真學(xué)而已,只要她稍微用點力,成績就能上來。當(dāng)時她說這話根本不是給大人聽的,是有意說給孩子聽的,而且當(dāng)她看到小孩子在靜靜的聽著她們說話時,她能感覺到這些話已經(jīng)進入孩子內(nèi)心了,她知道肯定會發(fā)生作用。“這叫心錨,”朋友說,“如果能在孩子內(nèi)心放一個錨,那么她們對前途就會樂觀而無畏,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克服。”
教育是多么簡單的事!可惜很多家長并不得法。
就像那個孩子媽媽,她如果能在平時多些這樣柔軟而肯定的話語,均衡一下對兒女的愛,那么那個孩子也不會憤怒。一個從小就心懷憤怒的人,你讓她怎么可能在長大以后對比自己受寵的弟弟有什么好感呢?畢竟,以后樊勝美那樣為了家庭徹底奉獻的姑娘不會有了吧?
我的一個朋友,孩子很喜歡讀書,但是孩子爸爸覺得讀課外書是不務(wù)正業(yè),有那個時間還不如去做幾道數(shù)學(xué)題。于是只要一看到孩子拿本書在手里就會罵孩子,孩子媽媽為此成天和他吵架,她希望孩子能多看些書,最好能博覽群書。不斷爭吵的結(jié)果是孩子很煩躁,課外書不讀了,成績也直線下降,最后夫妻倆達成共識:書必須讀,但是放在學(xué)校功課的后面。孩子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臉。這時,書就是一個心錨。
我們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fā)現(xiàn)自己,或檢查自己。在孩子讀書的時候,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能讀一些對自己有益處的書為自己拋個心錨呢?
一個小孩子腸胃不適又吐又瀉,媽媽做了些易消化的粥呀,疙瘩湯呀給他吃,生鮮蔬果全部收起了。孩子也沒有像以往那樣要這要那,自己靜靜休養(yǎng)依偎在媽媽懷里。第二天早上起了床似乎滿血復(fù)活一般,貌似身體也恢復(fù)了,他那張小嘴又開始尋尋覓覓了,拿著圖片去找姥爺,指著圖片上的哈密瓜再指指自己的嘴。當(dāng)看到哈密瓜買回家來時,他手舞足蹈,滿屋歡呼。吃到嘴里時,那個滿足感真的說明了他的幸福:他先小咬了一口細細品味,眼睛瞇成一條縫兒,吧嗒吧嗒地嚼著;接著就是大大的一口,美美地享受著。這時候那塊哈密瓜就是一個錨,讓孩子快樂的錨!
我們大人很難再回到兒時的童真,簡單的幸福被長大了的我們丟在一個角落里,忘卻了,所以我們都著眼于圓滿的幸福,有時會被它所牽制,煩惱和苦悶也會找上門來。換個角度看一看:當(dāng)簡單的幸福越積越多時,它不就是人們不斷在尋求的圓滿的幸福嗎?
所以,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哪怕一句柔軟的話語,哪怕一本書,甚至,哪怕就是一片哈密瓜,就給孩子拋下個心錨吧!讓他們覺得幸福,讓他們從此不懼風(fēng)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