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開頭是年輕的媽媽喬伊和她的“女兒”杰克的日常,她們住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面,門只有“會魔法”的老尼克能打開,他們觀察外界唯一的通道就是頭頂上那扇小小的窗戶。
每天清晨杰克都會友好的和房間里的桌子椅子電視衣柜打招呼。
伴隨著孩子的長大,故事緩緩展開。杰克五歲生日后,母親意識到這個小小的房間已經無法滿足兒子的好奇心,于是決定告訴兒子真相。
原來喬伊十七歲時被老尼克誘騙,囚禁在這個房間長達七年之久。再此期間她被強奸并生下如今已滿五歲的兒子杰克。因為從沒剪過頭發所以看起來像個女孩子。
在杰克五歲之前,他都以為那個狹小的房間就是世界的全部。雖然成長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里面,杰克的性格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孤僻和怪異,而是積極樂觀。
這都得源于母親的教導,從思想上拓展了杰克的生存空間。讓他在一個不健全的生活環境里,賦予健全的心智。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電影《美麗人生》中,那個外表滑稽笨拙,實則聰敏樂觀的猶太父親圭多。為了讓兒子在鮮血淋漓、蠻橫無情的納粹集中營好好活下去,不斷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給兒子構建了一個游戲假象,來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任何的傷害。
你看同樣是遭遇苦難,同樣是被囚禁在狹窄的空間,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都盡全力保護著孩子那顆純真的心靈。
雖然知道真相后的杰克不理解,也不情愿,還是聽從母親的命令,開啟了逃跑計劃。裝病,裝死,練習在地毯里滾動,熟記一系列逃跑的步驟。終于逃出魔掌,獲得自由。
然而逃出生天并不意味著幸福大團圓的結局,相比于如何逃出被囚七年的房間,電影更多的是探討逃出來后母子二人將面臨的心理和生活上的困境。
身體擺脫了房間的囚禁,而心靈上如何擺脫那種無形的枷鎖才是最困難的 。
七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卻足以改變一切。
對母親喬伊來講,在禁錮中的她時時刻刻都渴望著回到甜蜜的家。她以為外面的世界會歡迎她回來,但當她看到父母已離婚,各自生活著,原來記憶中的家已不復存在。回到家中看著昔日的照片,掩面哭泣,原來當年的好友也早已杳無音訊,各奔東西。原來所有人都過著各自的生活,這世界有她沒她,好像并沒有那么重要。
這一點雖怪不得他們,但卻令她十分惱怒,她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于是她對母親怒吼道:“沒有我,你們還是過得很好!”。
這是她的委屈,也是她的控訴。所以人都過的很好,所有人都在要求她要盡快恢復,擔任起母親要做的事,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卻沒人意識到她才是整個事件最大的受害者,她更脆弱。畢竟被人誘騙并囚禁的那年,她也只是一個還未畢業的高中生。
如今回到正常世界時卻已為人母,孩子的父親還是有深仇大恨的綁架犯。被奪走七年正常生活的她,面對種種難以適應的現實生活,忽然找不到活下去的勇氣。于是在采訪結束后,終于奔潰,選擇自殺。
對于一個長期被禁錮,缺失自由的人來說,他對于外面自由的世界,同樣是充滿恐懼的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在監獄里度過大半輩子的68歲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回歸正常社會反而無所適從。面對這個忽然自由的生活環境,他不知道該做什么。這種找不到自己存在價值的生活,更叫人無助,更叫人悲傷。最終選擇在小旅館里自殺。
而對于杰克來講,這是對新世界的冒險。他對那個熟悉、永遠都有媽媽在的“走不到邊”的房間更有感情。而那個被媽媽厭惡的房間對他而言并不象征著罪惡,反而是溫暖的家。他并不認為外面的世界更好。相反,對他來說,回到那個房間才是自由,外界的世界才是禁錮。畢竟在之前他的人生認識里,他都不相信他們是真的存在。
雖然對新世界依然恐懼和震驚。但是為了媽媽,他在一步步成長,在一步步戰勝諸多未知事物帶來的恐懼。
在媽媽自殺住院后她主動要求外婆剪掉他的長頭發。因為他要把他的能量,送給媽媽。
影片結尾處母子兩人又回到了曾經那個“走不到邊”的房間,杰克依舊友好的和房間里面的每個“朋友”道別,雖然有的已經不在了。
杰克說:把門打開,它就不是一個房間了。或許一句坦然對過往的一切say goodbye,才是母子二人逃脫禁錮,重返自由的完整過程。
盡管外面的世界復雜多變,但是母子兩人相互依靠著去努力適應新的環境。無論是在被囚禁時還是被解救后,她們都是彼此最堅強的力量與依靠。
就如同電影中那段臺詞: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所以就什么都嘗試一下,這世界上有那么多東西,有時會很恐怖,但沒關系,因為我和你還在一起。
那些被偷走的歲月,那些被禁錮的靈魂,終將被善意而溫暖,被愛而救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