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課堂助力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盼媽
自我介紹:盼盼媽媽,食品企業研發人員,家有兩位小公舉,大寶六歲,準小學生,二寶兩歲半。曾是一個集外向和內向于一身的矛盾體,脾氣急躁,對孩子有愛卻苦于沒有方法。認識大V后通過媽媽課堂給自己加強輸入學習,目前正自信地行走在成為更好的媽媽的康莊大道上……
? ?首先感謝吉祥媽媽一直鼓勵我整理自己跟大V的故事。我一直希望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后再分享,因為大V有太多優秀的媽媽,我總是自愧不如。不過今天我還是鼓起勇氣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聽媽媽課堂的收獲。
? ?一、結緣大V
? ?緣分真的是奇妙的東西,你不知道什么時間發生的事情、認識的人將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改變。
? ?結識大V,源于15年暑假大寶和奶奶的一次沖突,陷入育兒無助的我,在Q群里找到了維尼老師育兒群,一整個下午,稼媽都在幫我分析問題,幫我出主意解決問題。
? ?因為結識稼媽又結識了果等媽,也從此結識了大V。讓我有幸結識了這么多優秀的媽媽。再次我要感謝稼媽感謝果等媽!
二、大V教會我如何和孩子相處
生活中,我一直是女漢子的形象。和孩子發起火來像“圍裙媽媽”一樣頭頂冒火,脾氣急躁,對孩子的很多行為不能接納,也不會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大寶兩三歲叛逆期,我正好懷著老二,和懷孕情緒不穩定疊加一起,家里總是硝煙四起。對孩子發過火后又后悔,很多容易發火的媽媽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對孩子有愛卻苦于沒有方法。
加入大V后我開始瘋狂地買書。正好新家做了新書柜,陸陸續續購入差不多60幾套書籍,超過之前十年的購書量(我之前是多么不愛學習的孩子)。現在,就讓我來說說我的收獲吧,這些都是我在地鐵站,廚房邊,洗衣間里,用碎片時間或者抓緊做家務時間,聽媽媽課堂學到的。
(一)蔣佩蓉老師的《智慧媽媽12商》
我認識到媽媽需要具備的12種能力:
1.關系的質量比方法更重要。
2.學點兒童心理學 了解孩子的發展期,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3.育兒理念太多,需要學會批判性的思維
4.教育沒有公式只有合適
5.心態比理念更重要
6.理論需要實踐,時間需要理論
7.少說教多聆聽,對提問,多利用機會教育和以身作則
8. 我們越能干孩子就沒有成長的空間,我們越放手孩子越能干
9.引導孩子的心比塑造他的行為更重要
10.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僅需要質也需要量
11.再能干的家長也不如一個會合作的智囊團隊
12.有自己的朋友圈。
(二)翁亦奇老師的育兒必修系列
我認識到感覺統合的重要性,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味地給孩子傳授知識,而是提高心智的實踐過程。教育的使命是喚醒兒童的沉睡的心靈,點燃孩子的夢想。不是給孩子灌滿一桶水,而是幫孩子點燃起一團火。不能只知道讓孩子讀書,而不問問為什么讓孩子讀書。以及四個原則:愛而不寵、定而不讓、交而不教、帶而不代。
(三)馬紅萍老師的正面管教系列。
鼓勵式教養模式:
step1.接納感受acceptance
step2感同身受empathy
step3給予鼓勵encouragement
step4關注解決problem solving
(四)畫云博士的《怎么做到孩子惹事,媽媽沒脾氣》
我第一次知道“我際關系”這個專業術語,改善親子關系首先要改變父母的邏輯關系。
在孩子面前,我們常把自己當做絕對的權威,加上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的初衷,我們看不到自己在“育”孩子方式上的不足,只知道“說教”,甚至做了傷害孩子的事情,自己還不知曉。
其實,孩子屢“教”不改時,要改的應該是“教”法。 ?父母要有“改”的智慧,肯付出“屢改”的代價。父母的“教”法對了,孩子“改”的更積極,更心甘情愿。“教者”智慧引領,“改者”得以進步。孩子屢罵不改時,真正要改的是父母的交流方式!
(五)羅靜老師的《家庭幸福系列課程》
《二胎時代不再焦慮》告訴我們,二孩家庭如何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沖突問題,如何做更智慧的二胎父母,以及養育過程中會破壞兩孩子關系的一些事情。
(六)LULU老師的《輕松父母養成術》
這個系列中,我學會要積極傾聽;巧立界限,做淡定媽媽。
(七)周穎老師的《走進猶太教育智慧系列課》
我知道了猶太媽媽的三重角色(第一重:保護者、第二重:教育者、第三重:陪伴者)。
猶太人的成就來自于他們的思考,而思考的總結就是智慧,懷疑是求知的起點。
如果說孩子的成長真的存在起跑線,毫無疑問那個起跑線就是我們家長。人生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
(八)滕曉菲老師的《做零吼叫媽媽,和孩子一起飆情商》
我學到,只要你照顧好自己,也就照顧好所愛的人,只有好好地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如果不能照顧自己,你絕對不會快樂,如果內心無法平靜,就不能讓周圍的人感到快樂,你無法幫助別人,也不懂如何去愛。你愛別人的能力完全視愛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以及是否能好好地照顧自己。
媽媽十二字: 吃得好、睡得香、多運動、去社交。
(九)徐婧英老師《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
我學習到,容易對孩子發火的四個心:分別心、同理心、慈悲心、平等心。會用四步法和孩子好好說話和表達情緒、期待。
……
還有很多課程都是非常受用的。很多課程也做了筆記,在實踐中會運用一些,不過還沒有那么嫻熟,有時候還是會控制不好自己,還需要默默地修煉自己。
下面是我處理孩子需求的幾個故事。
昨天晚上妹妹想拿畫筆去床上畫畫,我不同意,孩子大哭。
我就把她抱著坐在我腿上:“你很想拿畫筆去床上畫畫是嗎?”孩子點點頭,“可是你去床上畫畫會把床上畫得一塌糊涂,我們沒法睡覺,我們可以選擇去餐桌上畫或者在床上講故事,可以嗎?”這樣一番安慰,妹妹最后選擇床上講故事。這個就是我在大V課堂上學到的“共情”+正面管教的“溫柔而堅定”。
現在我學著和大寶談我的需要,告訴她媽媽也需要有自己的時間來看看書、做做面膜等,而不是整天下班那到家就是圍著姐妹倆轉,希望她可以幫助媽媽,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偶爾照顧一下妹妹,讓媽媽解放一會,這樣媽媽發脾氣的概率會大大降低,因為媽媽自己也很不喜歡發脾氣的媽媽。
如今,大寶開始學著帶妹妹洗臉刷牙(雖然有時候還是很不耐煩,我想著也是我有時候也會不耐煩而給她做了壞的榜樣吧);我搞不定妹妹吃藥的時候姐姐會想辦法讓妹妹吃下去;看到妹妹睡著,姐姐會告訴我:“媽媽我去看了妹妹頭上有汗,我給她換了一條薄的毯子蓋……”
聽課的同時我也開始大量看書,結識大V后,開始認識到看書讀書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是多么需要從書本上大量的輸入。
我看了《最好的方法給孩子》,《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為何家會傷人》、《我把美國教育方法帶回國》、《當我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當我成為一個男人的妻子》……從這些優秀的作者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需要改變的方向。
我自己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
三、大V教會了我如何和婆婆相處
我家是婆婆幫我帶孩子,也許很多家庭會出現婆媳關系的問題,我家也有,經常會有小爭吵,這樣的環境,我知道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但是在我認識大V之前我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加入大V后我發現,“媽媽課堂”竟然有家庭關系的課程,我又開始聽這一類得課程學習,把自己當作成海綿一樣吸取能量。
伊莎老師的《家庭關系課程》,邰秀芬老師的《夫妻之道》,肖亦彤老師的《隔代教育,說不出口的隱痛》等等課程,都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它們為我處理婆媳問題打開了一扇大門。
我學著每個節日都記著婆婆,情人節請她的“小情人”盼爸為她準備個小禮物,3.8婦女節發個小紅包,母親節買束花……日常生活中學著肯定婆婆的辛苦,學著夸獎婆婆做的飯菜……就這樣,我們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和睦,越來越會為對方考慮。
以上種種都是我在大V的收獲,越學習越覺得大V的價值,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我還在學習的路上,真誠地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可以認可大V,發現大V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