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的年紀,在這個悲喜都要一個人品嘗的成年個體世界里,在失業(yè)加無戀的年歲里,在父母催婚,親戚催薪的歲數(shù)。在國家和本人經(jīng)濟都不景氣時,我的不安全感卻呈噴井之勢遞增。
一次次面試中等通知的遙遙無期,在有公司向你拋出橄欖枝你卻因他們的低薪而猶疑。此刻莫名的心慌侵襲,只能用一部部小說來麻痹自己,轉(zhuǎn)移注意力。隨著小說主人公悲喜,好像事情的發(fā)展都貫穿在我一人身上。可故事終究有講完的時候,當故事戛然而止,回歸現(xiàn)實,我還是在一個個工作的城門下擺好架勢,以盼攻城略地。
這時的我,偶爾想找人傾訴,可想到人生來就是個體,沒有人有義務(wù)聽一個人的負面情緒。我只好再投入到小說中去,或者看兩個單詞,無盡的上網(wǎng)試圖消除驚慌。
這時的我卻是什么都想做。現(xiàn)實中工作的不穩(wěn)定,我暢想試圖考公務(wù)員在萬千考試大軍中分一杯羹,找到安全感。這時的我還暢想考研究生,心想前任不就是因為我是本科生,而自己已榮為碩士才把我生生丟棄么。那時的我將以名牌大學的研究生身份站在他面前,暗暗自喜,分外解氣。25歲什么都想做,可是什么也做不了,我無意間讀到這段話。
齊白石27歲專習繪畫,56歲轉(zhuǎn)變自己,突破畫風,從此聲名大噪,成為一代著名畫家。敬一丹30歲仍去讀研,慢慢成就自己的新聞人生涯。由此力證好的改變,什么時候都不嫌晚。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我不求出名,只求生活無憂,內(nèi)心安定。《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等走心的書也給了我重新選擇的勇氣。在時間匆匆的八千多個日子里,過去已消逝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未來還在太陽的冉冉中每天照常升起。
在這些身心動蕩的日子里,每天看書,為中國的年讀書率貢獻一份力量。做一份自己喜愛的美食,在自己親自采購食材,經(jīng)過自己用心的加工后,在味蕾中發(fā)生令人跳躍的化學反應(yīng)時的驚喜。去趕潮流考一個駕照,為未來那個終將屬于自己的座駕而努力。在單身的日子里活的比有伴的日子里更加充實。
我終于明白前任對我的萬般嫌棄,就連自己看向那時的自己時都覺得面目模糊,內(nèi)心貧乏。也充分理解工作中的一次次失意,這個外形條件不過硬,內(nèi)心又甚是貧瘠的我是不配擁有好的愛人的。這個專業(yè)知識還湊合,英語口語還湊合,只能說湊合的人,只能在工作中慢慢成長,以求在下次的面試中一鳴驚人。
每個人都有身心動蕩的日子,我相信在這些萬馬奔騰,心中浮塵滿腔的時候只要努力,獨立,堅強,時光的那頭總有一個好的愛人,好的工作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