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地處商貿繁華的城市中心區,又是歷史建筑、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臺僑緣"五大特色非常鮮明,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也許你聽過李榮浩的《老街》,但卻不曾見過漳州的老街。城市,始于街道,街道在日子里慢慢由短變長,由窄變寬,在時間的沖刷下,街道,就變成了老街。有幸在漳州生活過一陣,與漳州老街有過親密接觸。重走漳州古城,又是一番新的體驗。
漳州的老街古樸、靜謐,沒有像別處那般濃重的商業味。小店經營的均是日常用品,使老街充滿生活氣息。
街上的店鋪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店鋪門楣上的牌匾始終沒變,讓人得以想象往日的繁華景象。歲月的侵蝕讓老街更有魅力,耐人尋味。
在古樸中融入現代元素,為老街增添了不少活力。
在老街有兩座古牌坊,均為明朝萬歷年間立下的。一是“尚書探花”坊,一是“三世宰貳”坊,毅然立于臺灣路,述說老街的歷史…
石板路的兩旁是古老的騎樓,小商鋪地面鋪的是獨特的花磚,它們都在靜靜的訴說著南洋華僑的故事,而我們則從中感受城市的變遷。
老街相當的老邁與衰微,歲月讓其失去了原有鮮明的容顏,或許你看到四處是斑駁殘破的墻皮,但是這并不妨礙人們在此恬靜的生活。一張小茶幾,一曲薌劇,就能度過悠閑的午后…
與此同時,漳州古城內非遺集中,僅國家級非遺項目就有漳州木偶頭雕刻、布袋木偶戲、木版年畫、薌劇、錦歌、蔡福美制鼓、八寶印泥等7項。
我喜歡漳州的老街,又或者說,我喜歡的是老街的味道。在古城內有各種地道閩南小吃,穿過中山公園,在芳華路與臺灣路附近與府埕美食撞個滿懷,菜頭粿、面煎粿、府埕傳統鹵面、府埕老牌肉粽、古早味小食……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你看,就連名字也這般誘人,不得不停下腳步嘗嘗老味道。
老街,記錄一段又一段鮮明的過往,演繹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印記著漳州世代的文化傳承與榮辱興衰。徜徉老街,可以品味其間的酸甜苦辣……
近期重走老街,發現它不再是往日那個滿是斑駁的老街了,增加了不少新景色。
隨著古城改建項目的推進,老街越來越“年輕”。新建的游客中心,新修的古騎樓、紅磚厝、美食街以及古牌坊等,讓老街煥然一新,外來游客也隨之增多。但是踩著新修的石板路,我卻找不到老街的古韻味,找不到它的深邃與厚重。古街縱然相當老邁與衰微,我想,她也是很樂意用那烏黑的門板、斑駁掉色的墻皮來述說自己的千年滄桑。到漳州古城的朋友們,一定要深入老街去品味它,不要只停留在外邊的繁華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