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雙叒叕來了。這是一個萬家團圓、普天同慶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傳統佳節。當那一輪明月升起,萬象凝暉,你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還是和家人在一起“爭餅嘲黃發,分瓜笑綠媛”,抑或歸心似箭地斜靠在飛馳的列車上。
月色溶溶寶鏡懸,幾家歡樂幾家愁。八月十五,從來都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西游記》里的寶象國公主百花羞這一天被碗子山波月洞的黃袍怪擄走,被迫做了十三年夫妻;《水滸傳》里的九紋龍史進這一夜大擺家宴請三個土匪頭子吃飯被官兵圍剿,亡命天涯;武松在這一夜喝多了酒被主子張都監暗算;《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在這一夜禳星失敗,出師未捷身先死;倒是《紅樓夢》里的寒酸書生賈雨村在這一夜得到了甄士隱的贊助,有了進京趕考的盤纏;大觀園里的一眾才子佳人在這一夜開宴聯詩,“酒盡情猶在,更殘樂已諼”。看看四大名著里這些的中秋事件,一天之內、一夜之際,擄的擄、逃的逃、死的死、聚的聚、散的散、走的走,悲歡離合盡顯人間百態。
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演義的成分太多。可以閱讀,可以精彩,卻難以參照、難以感同身受。比起小說家長篇大論地憑空杜撰、處心積慮地編織故事,詩人詞人僅用簡短的文字就可藝術性地傳遞自己的情感。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可能是你感受過或正感受著的。在那些寫中秋的古詩詞里,讓我們在字里行間體味古人的羈旅愁思和望月懷人。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其一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據說寫這兩首詩時,詩人正避亂蜀中。第一首詩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漂泊異鄉的羈旅愁思。第二首詩全詩寫景,以景見情。詩人通過刁斗聲起,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之下飽受戰亂之苦的黎民百姓。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被貶后的孤寂之情,同是八月十五夜,曲江、湓浦截然不同,今夕對比,不免失落。“昨風一吹無人會”,道盡了寂寥。在“湓浦沙頭水館前”的環境里,難奈凄涼,四聯詩毫不保留地描摹出詩人內心的悲苦!?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這一首是寫中秋之夜望月懷遠。前兩句寫景,實寫賞月的環境。后兩句推己及人,從詩人自己的望月聯想到天下所有人的望月,進而發出“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感慨。意境宏闊,含蓄有力。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這首詩標題為“玩月”,描繪的是在八月十五這一天看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時寫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內涵“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雖然詠月是詩人們常常歌詠的主題,但此詩之詠卻別有妙處,寫得滿卷月華,天上人間,心神搖蕩,足可見詩人運思的匠心。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他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澹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未似初圓欲午時。
此詞從江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蘊無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的佳作作,表達了詞人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傲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懷作品。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在這首《木蘭花慢》中詞人既不思鄉憑吊,也不懷古傷今,而是摹仿屈原的《天問》,創造性地采用問句形式,一連拋出九個問題,并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時而天上,時而海中,時而人間,時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為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其實無論是衣冠楚楚的古典名著,還是短小精悍的古詩詞,在聯系到中國傳統節日時都能大放異彩,相得益彰。那娓娓道來的精彩情節,因為涉及到這樣的節日有了亮麗的底色,成了瑰麗的景觀;那格律曼妙的詩詞妙言,因為滋生在這樣的節日有了飽滿的情感,成了千古的名篇。而中秋作為舉足輕重的傳統節日,自然而然地成了小說家和詩人詞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作家和節日互相成就、共同締造,于是產生了一篇篇精妙絕倫的中秋佳作,出現了一個個詩意盎然的中秋節。
微信搜索公眾號關注暢聽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