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就接到好友May的電話。她告訴我說,這半年一直在找工作,昨天終于拿到了新Offer。本來挺值得慶祝的一個好消息,May還有些糾結。原來,May的新Offer給的薪資并不理想,竟然比現在的工資低了將近20%。要不是因為新公司在行業內數一數二,昨天May就直接把Offer給拒了。一想到要降薪加入,May一直覺得肉疼,可是誰讓公司品牌好呢?May還是咬咬牙接受了Offer,下周就要去新公司報道上班了。
像May這樣的情形并不少見,原來的工作平臺太小,努力半天好不容易拿到心儀的大公司的Offer,可HR卻以各種理由告訴你說新公司的工資標準不高,只能降薪加入。面對這樣的糾結時刻,到底值不值得接受這個Offer?
那么,加入一家大公司到底有什么利弊?
加入大公司的價值
1. 優秀的個人發展平臺和公司品牌影響力
作為已經發展壯大有一定規模的大公司,意味著具備了先進的管理理念、業內良好的口碑以及光輝的個人發展前景。能進大公司的人,不僅能夠經受先進組織的培養和鍛煉,更能獲得一個很好的平臺,為下一份好工作提升跳板,其升值潛力是小公司無法比擬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去大公司 “鍍金”,是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快消行業的寶潔、IT行業的IBM、醫療業的GE、互聯網的BAT,都被稱該行業的“黃埔軍校”,除了其在業內的驕人業績外,這些公司在人才培養上的巨大投入和先進理念,讓其輸出的人才在業內也是有口皆碑。
一旦有機會進入這樣的企業待上幾年,就會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被其他的競爭對手瘋搶。而且跳槽到下一家公司時,工資翻番的可能性非常大。假如真的要降薪進大公司,以后也一定會贏回這份損失。
此外,在大公司工作過的人,受過更先進的管理體系熏陶,有更專業的職業素養,工作能力是被大公司所驗證過的,因此這份履歷就會成為個人以后求職的“背書”。而小公司因為管理水平良莠不齊,業務模式也很不穩定,員工的能力更是不好評論,所以在找工作時其可信度就會差一些
除了這些人才具備的自身能力、素質以外,其他公司還看重的是這些人才所能帶來的前公司的先進理念和管理實踐等,能夠讓新公司得以借鑒和應用。這些隱性的價值和回報是從一般小企業出來的人遠遠不具備的。
這也是公司愿意花高價來挖優秀企業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的一個前同事——一位從IBM被競爭對手挖走的銷售經理,在IBM的銷售工作之外還要給其他銷售人員做培訓,其實并不是專業的培訓講師,可是因為他熟悉IBM銷售培訓體系,進入競爭對手公司后馬上被委派了搭建該公司渠道銷售體系的重任,工資也漲了兩倍。
這就是從大公司出來以后獲得的額外增值。
2.業務模式相對穩定成熟,公司風險系數較低
和小公司相比,大公司的規模化經歷了多年的積累,因此業務模式相對成熟,也不會有公司突然關張的風險系數。
很多人選擇離開小公司,就是因為小公司在業務上不穩定,管理制度朝令夕改,讓員工缺乏安全感。如果公司今年效益好,老板心情好,一次給員工發20個月獎金也不稀奇;可是萬一經營不善,今年連工資都有可能發不不出來。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的人還是想清楚再去吧。
大公司則更多的依賴穩定的機制來管人,依賴成熟的業務模式來掙錢,不會因為某一個老板的喜好而對公司發展方向改來改去。所以,員工對于每年自己能掙多少錢,未來公司的發展前景都在可預期的范圍之內,不會有驚喜,也不用擔心公司明天就會倒閉。
在大公司工作的弊端
當然,在大公司工作也有一些弊端。
1. 薪資待遇沒有談判空間
大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大,在人才招聘上有先天優勢,招聘一個適合的人才并不缺候選人,所以同一個崗位的競爭異常激烈。
尤其是很多初級職位,作為人才需求方,供給方人才源源不斷,所以市場的決定權就由買方(雇主)來決定。當大公司可以依賴溢出的品牌效應從市場上招到合適人才時,就沒必要用優厚的薪資待遇來吸引員工,更不會給候選人太大的薪資談判空間。
說白了,大公司招人的策略是——想來我們公司上班的人都擠破頭了,你不來還一堆人等著呢,愛來不來!誰讓人有金字招牌,就是有牛X的資本。
2. 分工太細,難逃“螺絲釘”的命運
大公司在管理上早已過了粗放型的階段,組織架構經歷了多年的檢驗相對成熟,對職位分工非常精細,讓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又專又精,以此保證組織運轉的高效。
大公司的成功不依賴于某個個體的成功,不管是多么高的職位的人不在,公司都還是照常運轉。在這里,個體對組織的影響力變得異常渺小,因此很多初級職位不乏會淪為“螺絲釘”的命運。
剛畢業的新人加入大公司的前兩年,基本都是在打雜。給別人打打下手,做一些支持性工作,沒有什么機會能獨立負責工作。
內勤工作的,要么是天天埋頭于各種制做excel、PPT的“表弟”“表妹”工作,要么就是各個部門、team間的溝通協調、郵件處理等paper work ,技術含量并不高。
有幸進入業務部門的,跟著有經驗的前輩跑客戶、積累自己的資源,也是需要不少的時間磨煉。大公司的業務里面大項目多,大客戶多,因此,沒有兩三年的時間很難獲得獨當一面的機會。
在大公司提升的是個人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但是在小公司里面什么工作都會接觸一些,有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小公司沒有那么細的分工,變數較多,崗位職責也會經常調整,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
很多小公司的發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也會逼著員工主動的承擔更大的職責。在大公司往往七八年才能升到管理層,開始帶團隊,管理部門工作;但是在小公司,有能力的員工往往工作兩三年以后就成為骨干員工了,四五年就成為中層管理,七八年就是高管了。這樣的升遷速度和個人成長速度,是遠快于大公司的。
3. 人際關系復雜,不站隊有風險
大公司的組織結構錯綜復雜,相對的人際關系也不如小公司簡單。
當你想做成一件事時,上上下下的關系可能要牽涉到數十人,而且大家還不在一個地域,思維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內部的溝通上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跨國公司工作的人,能夠適應的了這種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不同的風格,就成了工作的必備條件。
我之前工作的IBM,自己管理的團隊有二十幾人,分別分布在北京、香港、臺灣、大連。我的直線老板是亞洲人和歐洲人混血,工作地點在菲律賓。日常需要配合的其他工作伙伴,有在美國的、英國的、印度的、日本的等不同國家,大家不僅所處時區不同,在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上也有很大差異。如果不能對這些兼容并包的話,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越多的地方江湖紛爭就更激烈。所以,大公司的人際斗爭、政治派系紛爭可以用慘烈來形容。搞不定方方面面人際關系的人,很難在大公司內部有長遠的發展。一個人際敏感度不高的人,也更容易在大公司得罪人,常常連自己怎么死的都沒弄明白。
所以,在是否要降薪加入大公司這件事情上,并沒有絕對的答案。大公司和小公司各有利弊,在實現終極職業目標時,只是路徑不同而已。
只有想清楚當前的需求和發展目標,是否與大公司提供的機會相匹配,才能明白大公司是否真的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