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茶葉,敬天敬地敬人心。
今日文末福利,為你帶來春日第一口明前好茶。
看到過一句話,“越往日子里走,身上的印記就會越重,特別是手,隨著歲月的進程,每一個人的掌紋里都會有生活與光陰的沉淀。”
老茶農的手又會打上什么樣的烙印呢,今天讓我們走進杭州梅家塢一個尋常的茶農家,聽聽他給大家講的故事。
01梅家塢尋明前龍井
三月底的杭州,正是西湖龍井采摘的關鍵日子,往常驅車二十分鐘就能到的路,今天顯得有些擁擠。
路上除了經常能看到喝茶吃農家菜的市民外,多了成群結隊帶著背簍的采茶女,還有一些明顯是奔著采購
明前龍井頭茶來的外地游客。
與人間煙火如此接近,卻出產幾百年來最負盛名的之茶,的確有點不可思議。
雖然龍井也算喝了不少,但對于“什么是真正的西湖龍井明前茶?”“價格為什么這么高?是炒作還是另有真相?”這樣的問題,還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朋友幫忙約到梅家塢村的老茶農吳老伯時,還是有點小激動的。
02茶不離鍋,手不離茶
“你們先坐一會兒,喝點今天才做好的新茶。我公公還在忙,昨晚幾乎熬了一宿,今天還有不少客人等著要。“
接待我們的是余婷,老吳家的媳婦,她一邊招呼我們,一邊還在快速地打著包裝。春茶季節,基本全家人都會回來一起,各司其職,經常是通宵達旦,要忙上十幾天。
“似乎無味,實則至味,太和之氣,彌于齒頰,其貴如此,不可多得”,喝了兩口茶,我想起了《南方有嘉木》中對龍井茶神韻的描述。
透過玻璃杯,望著上下重浮的茸毫,望著碧綠的渾湯,瞅著柔嫩的茶芽,不由生氣盎然,口曠神怡。
吳老伯家是一棟在江浙近郊農村常見的三層樓房,外面是一個大大的院子,擺了好幾盆大盆景。院子一邊擱著幾臺多功能炒茶機,還有一口大鍋,旁邊是幾個晾著薄薄一層茶青的竹篩子。
我拿了一把出來,都是完整的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細嫩,散發出飽滿的花香,如梔子又如蜜蘭。
“香氣足夠飽滿時,就須入鍋殺青了,這一道叫青鍋,以前手工殺青,必須在滾燙的鐵鍋中直接用手壓扁茶葉,好壞全憑一雙手的感覺。幾年下來,我們都是武俠小說中的鐵砂掌高手。”
吳老伯玩笑地把手掌張開讓我看,手不大,指節很粗,布滿硬繭。我似乎看到一雙手多年來在幾百度的鐵鍋中翻轉反復,一片片茶就在這錚錚鐵手中升華成型。
“全手工殺青,一天下來炒不了兩斤。現在大家都用機器了,一是效率高,二則機制茶出來形狀好。雖說現在技術很發達,基本已經全自動化了,但我還是喜歡旁邊守著。”
傳統龍井炒茶講究“茶不離鍋,手不離茶“。
“熬夜是必須的,有時困了,手碰到鍋邊,會燙起大泡來。但慢工出細活,炒茶也是養性。”吳老伯突然冒出一句很哲理的話來。
03春日茶園賞綠
我們在旁邊轉來轉去,想幫忙又插不上手,有點擔心自己是否打攪了人家。余婷很體諒地建議由她先陪我們去茶園里看看,實地感受一下。
“我們家大概不到十畝地,分布在附近的幾個地方,有平地,也有山地,但都在一級產區內。“
龍井茶在浙江省廣泛種植,目前主要有西湖、錢塘、越州三個產地。其中以西湖周邊方圓不到160公里的產區內種的茶品質最佳,才能叫西湖龍井,其他產區的只能稱之為浙江龍井。
西湖龍井的核心產區又只有分部在滿覺隴路沿途的楊梅嶺、翁家山、龍井村以及由“十里鋃鐺“山道串起的梅家塢、云棲、虎跑地區,號稱“獅、龍、梅、云、虎”五大字號。被市場炒的火熱的頂級明前龍井一定出自與這五大產區。
余婷帶我們去的是她家的一塊山地基地,在梅家塢新村附近的一個山包上。我們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山路往上爬,兩邊滿眼春意,空氣中透著淡淡的茶香與花香,前一晚一場春雨讓茶樹新長的嫩芽上還留有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山不算高,但卻挺陡,鍛煉不夠的我正感覺到有點氣喘時,“到了,這邊幾塊都是“,果然看到一塊牌子上寫有“祺品西湖龍井基地”。
祺品是余婷新起的品牌名稱,“祺是好,也是我閨女的大名,品是指茶品。都互聯網時代了,要有一個叫的響的名字”,看的出來,她對她們家茶葉充滿了自豪感。
幾個采茶女在地里忙碌著,她們雙手并用,動作嫻熟,邊采邊把手中的嫩芽放入茶籃中。我們的攝影師邊跟邊拍,差點跟不上她們的腳步。
“采茶也是一門技術活,做的不好很容易混進陳年的葉子,或是破壞了芽型,一天采不了半斤。我們家只用附近周浦、袁浦的采茶女,雖然價格貴點,但讓人放心。”
站在山上往下看,茶園、村莊、小路等一覽無余,美不勝收。想到吳老伯在那句哲言后面還說過:“種茶是個幸苦活,但經常在山上跑,風景好,心情也好。還能鍛煉身體。”又對茶農生活多了一份向往。
04只炒自己的良心茶
從山下下來,吳老伯已經在等我們,續上一杯茶后,他講述起這些年種茶的經歷來。
“我是杭州城市戶口,嫁到我太太家里來的。84年后村里把茶地承包到戶,我就辭了工作,做了農民。”
他一開口就讓我有點吃驚,要知道那是上世紀80年代,杭州城市戶口還是挺值錢的。
“種了30多年茶,后來梅家塢搞起了旅游業,我也開了一個茶樓。前兩年實在干不動了,才歇業。”話題打開后,吳老伯還是挺能聊的。
“那時,我在黑龍江兵團插隊時還是文藝積極分子呢。現在我們家的大部分茶葉,還都是我兵團的老戰友幫我推銷的。他們喝了喜歡,又念著戰友情,幫了我很大忙。”
他還說起最近人工成本越來越高,采茶女的價格每年都要漲20%左右。
“龍井能做的也只有明前和雨前這段時間了,再晚一點,雖然茶葉還能采,但已經抵不上成本了。”
“說良心話,市場上動輒號稱一斤賣幾萬的龍井那是商家在炒作,我們茶農拿到手的錢很可憐的。要想有個合理的價格,平常村里人都會靠熟人關系自己多賣點。
網店興起后,也有人不種地了,只收茶葉做。我是不放心的,誰能保證呢!我只炒我自己種的茶,只賣我自己炒的茶。我怕對不起戰友!”
天漸漸晚了,又來了幾波客人要購茶,我們也要告辭了。
“歡迎你們再來喝茶,不過要早點。等五月忙完,我要去一趟西藏,跟戰友們約的,這幾年他們也退休了,我們每年都會聚幾趟,一起出去玩。”
真年輕,種了30多年茶的吳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