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玩手機,孩子慘遭殃
去年春節期間,家里人都忙著備年貨,嫂子負責看著三個孩子。有兩個六歲的男孩和一個兩歲的女孩,嫂子囑咐了兩個大點的孩子照顧妹妹,就低下頭玩起了手機。
孩子午睡,兩個男孩已經醒了,可是小妹妹還在睡。嫂子以為孩子昨天晚上沒睡好,多睡會也沒什么。
可是,天都黑了,孩子還沒醒,嫂子就開始叫孩子,卻怎么也叫不醒。趕緊送到醫院,檢查后醫生說再晚送一會,估計孩子就沒了。
家人忙問孩子到底怎么了,中午還好好的呢。醫生說孩子誤食了治療痢疾的藥物,是藥物中毒。
原來孩子在玩的時候,抓起了桌子上的藥,那瓶藥也沒擰緊,藥片本身也不是苦的。孩子擰開就吃了起來,足足吃了23顆(成人正常服用是一次一顆)
嫂子嚇的直掉淚,悔的腸子都青了。從此,只要照看孩子,再也不碰手機了。
父母玩手機而忽視孩子的事屢見不鮮,2017年7月14日下午貴州的歐先生在火車站附近的超市,買了一個面包給兒子后,自己就低頭玩起了手機。再次抬起頭的時候,兒子已經不見了。萬幸,最后找到了孩子。
同年10月3日下午,廖先生和妻子帶雙胞胎女兒乘坐由杭州開往九江的火車。剛上車,廖先生就拿起手機,玩了起來,妻子同樣掏出了手機,低下了頭。大女兒提出要去廁所,夫妻兩人頭也不抬的說讓她自己去。當他們意識到女兒還沒回來,四處尋找時,女兒已經被人抱著下了火車。
還有媽媽玩手機,孩子游泳池里溺亡;媽媽帶孩子出來玩耍,只顧自己低頭玩手機,孩子被車壓死。這些看似都是一些極端的例子,卻活生生的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玩手機對孩子身體的傷害,我們能明顯的觀察出來,但是對孩子精神的傷害卻是更容易忽視的。
2.爸爸媽媽,請目光放在我的身上
最近10歲小學生別雅心的作文——《手機是親情的殺手》,刷爆了手機。別雅心在文中控訴爸爸媽媽只知道玩手機,卻很少陪自己。爸爸坐在電腦面前打游戲的樣子真的是“父愛如山”;媽媽洗了澡就抱著手機鉆進被窩,和陌生人聊個沒完沒了;而自己有很多的話想跟爸爸媽媽說說,卻得不到任何回應。
在一則調查中,老師說和別心雅情況一樣的同學請舉手,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舉起了手。一個男生說,回到家想和爸爸媽媽說說自己在學校的事,可是看到他們每人抱著個手機,玩的興致勃勃,回應自己的話只剩下了“嗯嗯”“啊啊”。本來有一肚子的話,瞬間沒有了訴說的欲望。男生說感覺自己很孤獨,但是已經習慣了這種孤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有點哽咽,拼命眨眼控制自己的眼淚。
后來,爸爸媽媽再問他學校里的事情,他想說,卻發現自己什么都說不出來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想跟你分享自己的開心與悲傷,而你卻始終盯著手機。
3.媽媽,我不理你的時候,你也很傷心吧?
孩子跟父母本應該是最親密的人,而父母卻選擇了手機,忽視了孩子。等孩子出現什么問題時,又開始著急,開始責備,卻不想真正的原因來自哪里。
一位媽媽講述了發生在自己和女兒身上的事情。學校的老師跟媽媽打電話,說女兒今天在學校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跟她說什么話就好像沒聽見一樣。
媽媽聽了很不理解,不知道一向活潑懂禮貌的女兒為什么會這樣。
女兒放學回到家,就打開電視開始看動畫片,媽媽坐在她身邊詢問她到底怎么了。可是女兒根本不理會,眼睛一直盯著電視機。
媽媽再也壓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大發脾氣,把女兒趕回了房間。
不過,幸好這位媽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應該向女兒發火。她立即向女兒道歉,并從臥室門縫里塞進去了一張道歉紙條。
沒過兩分鐘,女兒就眼淚汪汪地打開了房門,向媽媽說起自己的委屈。
女兒問媽媽:“媽媽,我不理你的時候,你是不是特別傷心?”
媽媽說當然了,很傷心。
女兒說:“媽媽,你玩手機的時候,就經常不理我,我也很傷心。”
媽媽幡然醒悟,自己玩手機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覺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女兒今天的行為完全是在給自己敲警鐘啊!
4.真正陪伴,是與孩子互動起來
真正的陪伴不是坐在孩子身邊,而是與孩子互動起來。分享他的快樂,了解他的煩惱,讓他知道自己是被關注的,是被愛的。
如果父母只是關注手機,而忽視了孩子的變化,這和冷暴力有什么區別呢?無論孩子做什么,說什么都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反饋,那他還有什么動力去探索新知呢?
更要命的是,孩子本身是沒有什么是非觀念的,需要在父母的引導下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而父母根本就沒有關注到孩子的行為,怎么去引導?怎么去幫助?那孩子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有一天孩子出現什么問題了,父母又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自己多么不容易,給了孩子充足的自由,孩子卻不體諒自己的苦心。
真想問這樣的爸爸媽媽一句,你們埋頭玩手機的時候,體會到孩子心情了嗎?
有人說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只想癱在沙發上刷刷手機,根本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更別提應付吵吵鬧鬧的孩子了。
可是,孩子也只有在你下班回到家,才能看到你。他多么希望能和爸爸媽媽玩會游戲,聊聊自己遇到的趣事,聽爸爸媽媽講講故事。可是他看到的只是捧著手機看的津津有味的父母。
有時候,他們會想,如果自己是一個手機就好了,這樣爸爸媽媽就能每天把我捧在手心里了,還會對著我笑,跟我聊天講故事。
5.父母的忽視,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傷害。
?孩子的情緒無處釋放,會缺乏安全感。
孩子受了委屈,會向爸爸媽媽傾訴。但是如果回應他的只是盯著手機的背影,那么他以后可能就再也不會說了。他找不到安全的港灣,只能獨自消化所有的壞情緒,這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想跟你說些什么的時候,請放下手機,認真傾聽,孩子的情緒遠比手機里的東西重要。
?找不到存在感。
為什么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性忽略一些人?就是因為這些人缺乏存在感。父母的眼睛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和父母互動的時候,能從眼睛里看到自己,他會知道自己是存在的。同樣,如果很少跟孩子互動,那么他就很少能看到自己,漸漸的存在感就減弱了。
?自以為是。
自己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反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正確的。在學校表現出不合群,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去,可能養成孤僻的性格。
④ 沉迷電子游戲。
模仿是人的本能,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每天抱著手機玩,他會覺得手機是一個很好玩的東西,自己也一定要玩玩。手機上有各種的動畫視頻和游戲,比看書好玩多了,他們當然也會喜歡。
手機不過是個工具罷了,而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愛,需要陪伴的,別等到你想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已經不想跟你溝通的時候再后悔。
別讓手機成為親情的殺手,孩子喜歡的是和爸爸媽媽交流玩耍,而不是那個抱著手機的雕塑。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你陪伴,你卻只知道玩手機了。等他長大了,你又想來管他,憑什么?
簡寶玉寫作群日更打卡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