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愛情電影《志明與春嬌》里,
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場景,
他們圍著一個橙黃色垃圾桶,
一人一支煙吹水聊天,
享受難得的午間時光。
不知你們有沒有注意到,
他們煲煙的地方不在喧鬧大街,
據說,在香港,
后巷的出現,
能追溯至20世紀初。
那時市區受到鼠疫侵襲,
政府便在1903年規定,
樓宇之間必須騰出不少于六英尺寬(約1.8米)的通道,
一直到現在,
無論開發商建出多少鉛筆般又窄又高的大廈,
每棟樓附近總會有那么一條后巷存在,
不失為香港一道別樣的風景。
走進后巷,
或許看不到如《志明與春嬌》里那般熱鬧的煲煙盛景,
但香港后巷的真正面目,
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
地價高、租金貴、地方又小,
很多商戶、住戶便“被迫”把一部分工作、生活搬到后巷來進行。
這里有社會底層住戶晾曬的衣服,
有拾紙皮的老婆婆碼放的貨物,
有開了四十幾年只能坐兩個人的理發店,
還有為躲避大街人流抄近路的運貨的工人,
也有忙里偷閑獨享一支煙的餐廳員工……
而幾步路的距離之外,
是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
是車水馬龍的繁榮馬路,
后巷交織出一個特殊的過渡帶,
將貧、富、明、暗溫柔隔開,
為那些在城市底層生活的人提供一寸生活余地、一處喘息空間。
旅居香港22年的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
去年一月推出了一本叫《非常道 巷里巷外》的攝影集,
內容正是:1637張香港后巷的彩色影像。
在Michael眼里,
香港的后巷處處精彩,
不光交織出生活氣息,
更是一個盛產藝術、
“我對他們如何使用空間很感興趣,
清潔工人用不同的方式
來晾曬衣服、手套、拖把,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文化,
而手套、拖把、衣架、彩帶看似雜亂,
卻又拼湊出美麗的幾何圖案。
或許,
在后巷生活的人,
未必擁有藝術家的眼光,
這些常見又平實的小巷,
處處充滿了智慧生活的巧思,
難怪Michael話,
去年三月,
起動九龍東的美化后巷計劃一經發布,
便收到不絕于耳的反對聲。
反對之聲除了在于指責其以文化藝術為名,
幫助地產商發展外,
現居香港的瑞士籍建筑設計師Caroline Wuthrich就認為,
將這些后巷留給本身已在使用的人,
才是最好的做法。當政府帶著規則去處理這件事,
后巷就會變得規律又乏味,
希望香港能保留住這片自然生長,
還未被完全控制的地方。
因為香港后巷最為有趣之處,
或許就要數,
從一開始它就是個沒人理的地方,
所有東西自然地出現,
一條條窄小的后巷,
便連接出一個燈火輝煌的香港,
后巷亦如香港這座城,
獨特、狹窄卻有生命力。
▲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