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菜市場買菜時,一個黑衣服的中年婦女在旁若無人的和一個男人聊天。大家都默默的在選菜,只有她把聲音提的有高七度,喋喋不休的說話。和他對話的男人,聲音卻低低的,感覺黑衣女人就像在自言自語一樣。
忽然,一句話飄入耳朵,河南人最小氣了,舍不得吃,不想掏錢,還想吃大份,,,你們貴州人差不多,舍得吃,,,
因為自己就是河南人,所以就詫異的看了黑衣女人一眼,賣菜的老板娘也是河南人,她也微微笑著,看了黑衣女人一眼。沒有人接話,女人兀自口沫橫飛的演說著。
從她說話的口氣,我判斷這個女人可能是個小飯店的老板娘,因為大飯店不會在偏遠的村里來買菜。
從她的衣著,感覺并不是多有錢,因為她的衣著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并沒有與品味一詞有牽連。
從她說話的口氣,我揣測她可能在家里是常常一個人說了算,老公也不一定是很出色的。因為一個頤指氣使的人,都有一個唯唯諾諾的對手,把她培養(yǎng)成現(xiàn)在的樣子。一個男人唯唯諾諾,不是草包就是慫貨。
從她說話的內(nèi)容,我認定她沒有去過河南,即使去過,也肯定對河南知之甚少。因為河南地域那么大,有山區(qū)有平原有灘區(qū)。貧富不一,如同所有的地方一樣,有窮有富。出來打工的,當然是相對落后的地區(qū)。而富裕的地區(qū)哪里有人出來打工,是別人到他們那里打工。這個女人一定不知道,她如果知道就不會這樣說了。
另外我還認定這女人肯定沒有吃過河南菜,她只知道河南人吃的饅頭與面條。她如果吃過可以半月不重樣的小吃,我估計她得收回自己的話。
從她的談吐舉止,我判斷她不是有涵養(yǎng)有教養(yǎng),也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因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是很不好意思的事。和他對話的男人都訕訕的敷衍著,她自己卻依舊口若懸河,沒有羞愧的感覺。
從她說出對河南人的判詞,直接暴露了她的淺薄,片面,與武斷。因為她粗暴的把她所見到的極其少數(shù)個別的河南人,自以為是的冠在河南人的名上。
還直接顯示她的愛心匱乏。出門在外,打工的艱辛作為同樣是打工者的人,心有感觸。作為女性,食量小,還好。特別是在工地上出力流汗的打工者,吃飯真的是要貨比三家,哪里實惠去哪里吃了。這是無可厚非的。便宜誰不愛占,許多不差錢的人照樣搶打折產(chǎn)品,就是例證。
所以,沒有和黑衣女人說一句話,在心里,已經(jīng)給她打了差評,看到了她的無知與淺薄。
如果這一次對她的判斷,別人認為是因為她說了自己不愛聽的,所以對她有偏見的話,那么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張嘴,就暴露了原型。
幾年前,一起上班的幾個人聚在一起閑聊家庭瑣事。一個和我們關系不錯的同事,說起了她的煩惱。
她妯娌三個,有一個小姑子。各自分家另過。兩個嫂子出門打工,孩子放婆婆那里,只有自己沒有出門打工,自己帶孩子。想想生氣,一樣的兒子,為什么給他們帶孩子不給自己帶?所以也決定出來打工,把孩子放在婆婆那里。
有件事,讓她特別生氣。小姑來看望婆婆,提了水果禮品。她的兒子在眼前,婆婆拿了給自己兒子吃。后來兩個哥哥家的孩子來了,婆婆拿出來給孩子們分。自己兒子還要吃,婆婆不給了,說你已經(jīng)吃過了。讓兒子哭了。
她氣憤的說婆婆,心稍偏一點會死嗎?
她自說她的,大家都不作聲,只是敷衍的嗯嗯,啊啊。心里明白她大概是個什么樣的人了。
在經(jīng)濟不太發(fā)達的農(nóng)村,特別是老年人,都是經(jīng)歷過災荒饑餓的。娶了三個媳婦,想想老人還有多少財富?
兩個老人,要帶四五個孩子,容易嗎?已經(jīng)養(yǎng)了兒子,還要養(yǎng)孫子。如果不愿意,兒媳就可以放言不養(yǎng)他們。那么多孫子,都是小孩子,難免有個好強不省事的。一碗水必須端平,才能和平相處。可是真正的端平,在她那里也成了罪過。
想想老人家,也就是女兒來看望,帶點東西。自己舍不得都分給孫子,到自己不知有沒有,反而得罪了媳婦。看看難不難?
同事也是沒有把我們當外人,可是她的話說出。大家心里對她都有了屬于自己的看法。自私,狹隘,不通情理。以后,大家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親密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話,是由說話的人,說出的。但是判斷卻在別人的心里。話多有失,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就像今天對一個陌生人的判斷。
不是有句話嘛?人類,用兩年學會說話,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所以,我們都要學著閉嘴,小心自己的無知與淺薄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