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整理一下劇情線。
高媽媽音頻(高偉同鍛煉)→Simon出場→偉同與Simon同性戀關系→顧葳葳出場→高妹出場(與偉同相親)→高媽高爸出場(假結婚的主意)→喜宴(洞房-高偉同與顧葳葳的孩子)→高偉同與Simon得知顧葳葳懷孕,兩人沖突→高媽得知顧葳葳懷孕、高偉同的同性戀身份,家庭沖突→顧葳葳留下孩子(Simon得知高爸“掌握全局”,并得到高爸認可)→高媽高爸離開美國(劇終)
這部電影,單看標題,似一部劇情完滿、結局美好的同性戀題材喜劇電影,然而若僅僅止步于此,那《喜宴》也不會一舉斬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金馬獎最佳影片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等諸多獎項了。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接連不斷的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和沖突。比如高媽高爸來美國前,Simon書架上的偉同半裸照片與后來替換的偉同軍裝照的沖突、Simon給高媽高爸送的血壓計與中國傳統禮節的沖突、喜宴上的賓客一句“你見識的正是中國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與整個喜慶背景的沖突等等。當然,影片的最大沖突在于其后半部分,高爸為了抱孫子,竟隱藏自己會英文的實情,克制情緒,默默接受偉同同性戀的身份,這不正是中國傳統家庭思想的最大體現嗎?
整個影片,體現的是在西方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處境?!断惭纭吩谖铱磥?,幾乎是由碎片化和塊狀的中西方矛盾合理拼貼而成,不同的矛盾彼此相輔相成,組成了一部類似現象的電影。對于文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影片沒有給出任何答案,它只是用強烈的中國元素混合西方背景,加上導演對于細節的加強處理,讓人在看完之后內心久久不平。現象級的電影不同于其他,其他的電影或為了表達一種情感,或者為了闡述一種理念,一部看完是一種終結,而現象級的電影僅僅是一種開始,一種引導,引導你去追尋、去思索,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而這,在我看來才是影片大獲成功的原因。
至于同性戀的題材,我認為只是個幌子,《喜宴》絕不同于《斷背山》,《斷背山》是純同性戀題材,一座大山,兩個牛仔之間的“愛情糾葛”,純純的美;而《喜宴》是講述的是大話題,這從影片中極其強烈的中國元素(配樂、中國紅)就可以看出來。
當然,白璧微瑕。高素梅在飾演顧葳葳時,念臺詞時音調太過起伏波動了,那句“既然你長得那么帥,那就進來吧”念得我渾身難受,另外,高妹在送顧葳葳出門時,向高偉同刻意眨眼,這一細節有些莫名其妙,可能是剪輯問題。
不過,作為李安導演的處女作之一,《喜宴》堪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