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讖語|第二十四章|秦可卿托夢|作者|君箋雅侃紅樓
秦可卿死后托夢王熙鳳,晴雯死時后托夢賈寶玉,其實不光她倆,還有尤三姐死的時候托夢柳湘蓮,以及香菱判詞中“致使香魂返故鄉”,斗氣托夢暗示,她們的“托夢”暗示林黛玉死后也會托夢,不過托夢給賈寶玉的概率不是很大。
(第十三回)鳳姐方覺星眼微蒙,恍惚只見秦氏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嬸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
(第六十六回)忽聽環珮叮當,尤三姐從外而入,一手捧著鴛鴦劍,一手捧著一卷冊子,向柳湘蓮泣道:“妾癡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報此癡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虛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別,故來一會,從此再不能相見矣。”說著便走。
(第七十七回)寶玉又翻轉了一個更次,至五更方睡去時,只見晴雯從外頭走來,仍是往日形景,進來笑向寶玉道:“你們好生過罷,我從此就別過了。”說畢,翻身便走。
除了秦可卿、尤三姐、晴雯三個人,還有香菱和賈元春的判詞、曲子中出現了托夢的描寫。香菱和賈元春都是要夢回家鄉,托夢父母。縱觀五個人的托夢區別,代表一個人一生的全部。
秦可卿與賈元春代表責任,香菱和賈元春代表天倫,尤三姐代表情感,晴雯一無所有是最終的灑脫。當她們幾個人托夢的言語匯集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種種等于林黛玉自己頓悟,以及影響到賈寶玉的覺醒。
秦可卿、尤三姐、香菱和晴雯都有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是“蓮”。
秦可卿是“小蓉大奶奶”,尤三姐有“柳湘蓮”,香菱本名“甄英蓮”,晴雯是“芙蓉花神”。這幾個人無論容貌、品行都各有相似牽連之處。比如秦可卿兼(釵黛)之美,尤三姐與林黛玉“面龐身段不差什么”,香菱有小蓉大奶奶品格,晴為黛影,兜兜轉轉這些人都應在了“芙蓉花簽”的林黛玉身上。
而林黛玉抽到芙蓉花簽“莫怨東風當自嗟”,被迫像昭君出塞一樣遠嫁的結局,又是賈元春一手促成。第十八回賈元春改“蓼汀花溆”和“紅香綠玉”,去掉的“蓼汀”和“香玉”都代表林黛玉,遠嫁也是皇家行為。
所以,這些人死后托夢,暗示林黛玉也有一次托夢。問題在林黛玉會托夢給誰。第一反應應該是賈寶玉,畢竟林黛玉心中賈寶玉是第一位。
但是,晴雯已經托夢賈寶玉,《紅樓夢》雖說“間色法”常用,也不是一味重復。林黛玉死后托夢應該有,對象未必是賈寶玉。
晴為黛影,晴雯生前死后與賈寶玉說的清楚干脆,代表她心中“了無牽掛”。而秦可卿、尤三姐、香菱和晴雯夢中言語,也等于林黛玉要對賈寶玉說的話,言盡于此不可能再多。
所以,林黛玉死,其實最可能托付的人有三個,一個是賈母,一個是釵黛合一的薛寶釵,一個是瀟湘妃子二女同嫁的賈探春。
推測賈母的幾率更大。賈母知悉,所有人也就知道了。賈母一人能代表林黛玉對親情、愛情、家庭的眷戀不舍。賈母也因林黛玉死,愧疚自責一病不起。才有劉姥姥雪下抽柴故事影射的,賈寶玉娶薛寶釵為老太太沖喜的“黛死釵嫁”。
林黛玉與賈探春一起出嫁,人生最后陪在她身邊的一定是賈探春。瀟湘館后院的梨樹和芭蕉不分離,也是影射。
賈寶玉離家出家后,也是去尋了賈探春,找到林黛玉墳前,為她守墓余生。
《南柯子.柳絮》,賈寶玉續寫賈探春的詞: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影射兄妹二人結局還有相見。賈探春不能回來,一定是賈寶玉尋了過去。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更像是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承諾,也暗示林黛玉并沒有托夢賈寶玉,是他自己心靈感應到的。
文|君箋雅侃紅樓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
《紅樓夢》程乙本·啟功校訂;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