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失戀33天》熱播的光景,那時候我還沒遇到愛情,看到女主失戀之后悲痛欲絕、狼狽至極的生活狀態私以為是電影的夸張手法,直到自己也經歷了一次分手,那種身體被掏空的錯覺至今想起依舊隱隱作痛。
畢業季,分手季。我本不信這一邪說,直到周遭一對對甜蜜戀人勞燕分飛,直到深夜一個個電話痛哭流涕,直到有一天你說不能再和我走下去……
也許不需要過多的描述那種似乎被世界拋棄的感覺,經歷過的人都懂,沒經歷過的愿你永不經歷。
最近在讀的書,《人格心理學》Jerry M.Burger著作陳會昌翻譯,里邊的一套理性情緒療法對于個人情緒的調節大有裨益,分享給大家,愿你哪怕遭受苦難也從不受傷。
Albert Ellis是認知治療的早期倡導者之一,他創建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Ellis認為,人之所以抑郁、焦慮或煩惱,是因為錯誤的推理,深信一些非理性的觀念,Ellis將此描述為A-B-C的過程。如圖所示
那么這A-B-C過程是如何產生的呢?
以分手為例,當我們面對對方提出分手(A誘發經驗),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說類似的話“沒有你我怎么辦?”、“離開你,我或許再也不會快樂了”、“除了你我不愿意接受任何人,你怎么可以說離開就離開了?”(B非理性觀念),最終就會導致了強烈的消極情緒(C情緒結果):分手便是世界末日了。
其實我們孤立的來看待B(非理性觀念)說出的這些話,顯然是不合理的,試想,在沒有遇到Ta之前,你沒有Ta不一樣在辦?沒有Ta,你不一樣很快樂?如果換個環境這一世你沒有遇上Ta你仍然會和另一個人相伴一生并不是非Ta不可吧?
只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當一個朝夕相處的人突然離開,我們確實會不安、焦慮和難過,但是真的不會到達此生不愿再愛的地步吧?
當我們抽離B(非理性觀念),從A(誘發經驗)直接到達C(情緒結果),場景相同我們被分手了(A誘發經驗),我們可以吧這情況看成是不愉快而不是災難,依舊會感到難過和不安,但是已經沒有必要過分抑郁了,此時的C(情緒結果)是不是好很多了呢?
當然不只是分手,我們可以將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運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當職業遇到瓶頸,當遭受親友誤會,當面對生離死別,太多太多的遭遇太多太多的困難,剔除B非理性觀念,讓自己好受起來。
其實,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可以用理性行為療法檢視自己、治愈自己,《新唐書》中的《陸象先傳》說過“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擴大化困難和痛苦,剔除B非理性觀念,導出讓自己好受點的情緒結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