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每過一段時間都會陷入自己的負面情緒里,需要好幾天才能緩過來神來,它雖然不像女人的大姨媽來得那么頻繁,但殺傷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周又經歷了一次心情低谷。事情是這樣的,老板在微信群里安排了很多任務,于是我的手頭突然堆積了一大堆事情等著去做,同事卻比較空閑。在我忙得焦頭爛額的情況下,同事卻一邊逛著購物網站一邊說要買什么什么什么,又或者做她私攬的活兒賺外快。我腦袋里啊,真的是有一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于是,平日里受到不公平待遇等各種負面情緒都一股腦兒得從心里噴涌而出,心里那個委屈啊,真的是一言難盡。所以,辭職的想法特別強烈。
但是當我認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我又滿血復活了。這兩天利用空閑的時間重溫了李笑來老師在得到專欄的文章,猶如被當頭一棒,驚覺自己掉進了大坑里,而且不止一個。之所以有那么強烈的負面情緒,我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1、我一直拿自己與同事作比較;
2、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別人身上;
3、抱怨讓我的好心情被侵蝕;
笑來老師的文章不是沒讀過,有很多淺顯的大道理也不是不懂,但是為什么做不到?遇到問題的時候,為什么還是用固有的思維來面對?這又讓我意識到另一件事的重要性,一切知識的吸收和內化,都要靠重復的。總的來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我的元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
元認知的概念是弗拉維爾1976年在其《認知發展》一書中提出來的。元認知的實質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察覺、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
那么我該如何提高元認知能力呢?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和反省,如此循環反復。針對這次掉進負面情緒卻又迅速恢復狀態,我有了以下幾點感受:
一、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說實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實在是太大了,無論先天的條件還是后天的努力,用笑來老師的話說,比較是沒有盡頭的。與別人比較,我們永遠都得不到自己內心的平衡。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比你優秀、有財富、有才干的人數不勝數,我們沒辦法比較。無意義的比較,只會不斷積累自己的負面情緒。我該做的,不是成為那個他,而是努力成為那個更好的我自己。也許我現在還不夠好,但并不代表未來也是。也許我也不是別人以為的那么差,但我也不用急于表現和證明自己。當我真的在成長,當我真的足夠好,時間自會給我證明。
二、戒掉抱怨
這一點,我真的應該好好跟我家先生學習學習。生活中,我很少聽到他說抱怨的話。用他的話說: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的工夫還不如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想想確實是這樣。笑來老師曾說:“抱怨,是無能無奈的表現而已。”? 回想我自己抱怨的經歷,每一次抱怨的后果都是讓自己的情緒越來越低落甚至是奔潰。我抱怨,可能是我沒有能力去解決現狀,我抱怨,可能只是我在為別人的錯誤買單。所以抱怨有什么用呢?它所呈現出來的作用都是反作用。所以說,遇到麻煩的時候,想辦法去解決,解決不了的就自己承受。
三、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成長上來
當我把自己與他人作比較,當我沉浸在抱怨的壞情緒里,事實是我已經把注意力轉移了。可是別人的好與不好,跟我有什么關系呢?看見別人不好比我差我就開心嗎?那是自我麻痹,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健康的心理;而看不得別人的好,也就不會想到別人為什么做得好。所以,與其一直把目光停留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寶貴的 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成長上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坦然面對別人的優點,坦然接受別人的好,才能心平氣和地看待自己的缺點,然后對自己做出評估——我自己身上究竟有那些長板需要繼續深化,有哪些短板需要改善。這需要我不斷地去學習、去實踐,做一個真正在踐行的人。
今天寫下這些文字,是對自己對待問題的反應和心態的一次反思,也是想通過這次寫作來捋順自己,強化自己曾經學習的知識,當今后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有良好的心態來面對,不會產生哪怕只是一瞬的抵觸情緒。開啟心智,成為一個真正地活在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