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乍暖還寒,感冒總是去了又來,突然,好想夏天。
夏天。
當氣溫驟然升高,四周的空氣失去了流動的活力,偶爾卷起的風只是懶懶地拂過,心里像添了一把火,燒得頭暈。
想躲在空調房里逃避灼人的日光,看納涼恐怖片,甚至扒光自己。可想到夏天的考試畢業、沙灘海邊、宵夜啤酒一頓一頓,總有一個理由讓你走出房門,面對驕陽。
別急著為匆匆出門沒涂防曬霜苦惱,放一勺雪冰在嘴里,振奮一下精神,畢竟完整的夏天里,還有冰品。
最早的消暑冰品叫四果冰,也是最早的挫冰。
一臺銼冰機把大塊冰銼出冒碗的冰沙,根據口味,挑選不同的蜜餞、干果和時令水果放在細冰上做搭配,淋上一勺糖水,吃的是冰沙帶來的冰涼,點綴在上面的“四果”則起著點睛的作用,豆類的綿軟,瓜果的爽脆,豐富著單純吃冰的滋味。
紅豆大紅豆芋頭
綠豆粉園米苔目花生愛芋和鮮草
玉圓餛飩小湯圓清冰糖水牛奶冰
甜的辣的和咸的香的臭的最棒的
怎么搭配隨便你保證心情變好的
配料越來越多,在原來基礎上,臺灣傳統小食:芋圓、愛玉冰、仙草也紛紛加入。阿雅的《挫冰進行曲》里面,一口氣念叨出的十幾種配料都可以不帶重樣,相比碗里那一層不變的冰,真是多少有點喧兵奪主的味道。
配料上的競爭愈發難出挑,于是一些店家舍棄了原先的清水冰塊,在冰上推陳出新。冰塊中添加了牛奶及其他配料,經過新一代的刨冰機刨制之后,冰塊不再像雪花一般簌簌落下,反而如“棉絮”絲縷層疊,愈來愈綿軟的蓬松結構,在口感上呈現出了不同以往的體驗。
復古的刨冰和綿綿冰并沒有因為對方的出現而消失,有著自己的受眾群體。對于吃慣了其中一種的人來說,塊讓夏天變換一種口感吧。
芒果冰,是綿綿冰的再一次突破,起先是永康街上一家叫“冰館”的夫妻冰品店開發的。臺灣盛產芒果,“冰館”店家就用牛奶和芒果混合做冰,覆蓋住堆在盤中心切丁的芒果,上面再點綴一個芒果味的冰淇淋球,一次感受芒果帶來的全方位口感經歷。
新鮮的體驗,選料上的認真,讓芒果冰才推出大受歡迎,后續也延伸出草莓、哈密瓜等不同的口味。
但發家之后,冰館經歷了兩、三年的波折,一度改名為“永康15”。夫妻離婚,永康街上的老店“冰館”由妻子繼承。先生那邊則另起爐灶,改回之前永康街冰館的英文名字Ice Monster,店面設計時尚活潑,曾被CNN 票選為世界前十最好吃的甜點。現在妻子經營的老店已經不在了,而原地址永康街15號,又有新人在上面開了一家連鎖冰品店。
大概因為學生更愿意花錢在吃上,很多好吃的食物都盤踞在學校附近。臨近臺灣大學的臺一牛奶大王是當之無愧的老店,做的是傳統的刨冰。
沙沙的口感復古的味道,傳統的糖水早已被煉乳替代,也會有不同的水果冰,放自家做的小布丁做點綴。芋圓、粉圓、紅豆、綠豆、仙草多是店家自己熬煮的,可以點一份八寶冰,將這些配料一樣不落地品嘗個遍。
前面介紹的主要都在臺北,于是高雄的鄭奕臣先生特地來推薦他的家鄉高雄市的冰品——海之冰。
綜合水果冰是海之冰的招牌小吃,夏天這個時候去,芒果、木瓜、西瓜、香蕉、菠蘿......當季的水果統統被集中起來。在地理緯度上高雄屬于熱帶地區,所以就算是冬天的時候過去也可以吃冰,只是配料的水果就以草莓為主。
但這還不是海之冰最吸引人的地方。
海之冰在份量上的選擇范圍之大,從一人份、兩人份、三人份......最多可以到20人共吃一份。雖然那么大份量更多是噱頭,但和朋友們在碼頭附近,吹著海風一起吃冰,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