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夫與蘇秦爭寵,使人刺秦,殺之。——《資治通鑒》第三卷
六國合縱,采取的是共同防御策略, 但由于六國的彼此利益各不相同,缺乏信任與有效約束機制,因而一旦出現利益糾葛或更大利益的引誘,合縱很容易就被破解。
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逼迫齊國、魏國,共同出兵攻伐趙國,借此破壞各國盟約。趙肅侯因此斥責蘇秦。蘇秦十分恐懼,請求讓他出使燕國,一定報復齊國。而蘇秦一離開趙國,聯合盟約便土崩瓦解。趙國引決黃河水淹灌齊國、魏國軍隊,齊國、魏國軍隊于是撤走。
此時的燕國君主是燕易王。公元前333年,燕文侯去世后,燕易王繼位,齊威王趁燕易王剛剛繼位,國內形勢未穩,發兵攻打燕國,侵占燕國十座城池。
蘇秦回到燕國,燕易王請求蘇秦設法拿回被齊國侵占的十座城池。蘇秦答應了燕易王的請求來到齊國,在拜見齊王時,蘇秦故意先行祝賀之禮,接著又行哀悼之禮。
齊王不解,問蘇秦為什么搞這么多花樣。
蘇秦說:“人餓的再厲害也不會去吃有毒的烏喙,因為吃的越多,死的越快。燕國和秦國是聯姻之國,齊國占領燕國的城池等于是與強秦結下了仇怨,這就如同饑餓之人去吃烏喙一樣。齊國即將大難臨頭。"齊王聞言大驚,忙討教解危之策。
蘇秦趁機建議齊王歸還從燕國奪來的城池,這樣燕王喜歡,秦王也一定高興,就能轉禍為福。齊王認為蘇秦說的很對,歸還了侵占燕國的城池。
一張嘴抵過千軍萬馬,大概說得就是如蘇秦這樣的人吧!
然而,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睿智如蘇秦,在美人面前也無法免俗。公元前324年,蘇秦與已故燕文侯的夫人私通的事被燕易王發現。蘇秦害怕燕易王會對他不利,于是對燕易王說:“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齊國,可以設法增強燕國的力量。”
燕易王同意了,蘇秦便偽裝得罪燕國逃奔齊國,齊王留蘇秦做客卿。
蘇秦之所以選擇來到齊國,一方面是為了避難,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報復齊國。因為六國合縱的失敗,就是齊國首先反水的。
蘇秦來到齊國,在取得齊王信任后,便開始鼓動齊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以顯示齊王的地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蘇秦想借此來削弱齊國的國力,使齊國無力攻打燕國,為燕國效勞。后世韓國為了疲秦,派鄭國到秦國修水渠,其做法實際上與蘇秦所做的相類似。
從這個角度說,蘇秦到齊國去,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還是處處為燕國著想的。不料,在燕國國內,有人卻毀謗蘇秦出賣國家、反復無常,將要作亂。
蘇秦害怕燕易王聽信小人讒言,因而特意返回燕國求見燕易王,告訴他說:“忠信之人一切為了自己,進取之人則是為別人;我棄家外游,就是要求得進取。”
接著,蘇秦以曾參、伯夷、尾生為例,指出“忠信”于國無益,提倡“進取”。他說:“如果我像曾參一樣孝順,就不會離開父母在外面過上一夜,又怎能讓我到燕國,侍奉處在危困中的國君呢?如果我像伯夷一樣廉潔,堅守正義而餓死在首陽山下,又怎能讓我不遠千里到齊國取回十座城池呢?如果我像尾生那樣誠信,抱柱而死,又怎能讓我不遠千里退去齊國軍隊呢?我正是以所謂的忠誠信實而在國君面前獲罪的呀。”
燕易王反問道:“你自己不忠誠信實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誠信實而獲罪的嗎?”
蘇秦給燕易王舉了個例子:古時候,某君的妻子與他人私通,打算毒殺某君。某君的侍妾知道了妻子的陰謀,就假裝摔倒,打翻了毒酒。某君不明就里,見侍妾打翻了酒杯,很生氣,懲罰了侍妾。
侍妾故意打翻毒酒,本來是為了保全某君和妻子,現在卻要挨板子、受懲罰,實在冤枉。
蘇秦講完故事,哀嘆說:“我現在的處境,就跟那個侍妾的遭遇相類似!”燕易王終于明白蘇秦的苦心,于是愈發厚待于蘇秦。
然而,這樣的好景不長。不久,齊國眾大夫與蘇秦爭寵,他們爭不過蘇秦,便采用下流手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但沒能抓到。
臨死前,蘇秦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于市,并懸賞獎勵行刺之人。
蘇秦這么做,目的是引誘刺客自己現身。
齊王照計行事,那個兇手果然中計,于是齊王誅殺了兇手,替蘇秦報了仇。
蘇秦不惜毀滅自身尸首,以智謀算計刺客,替自己報了仇。這點與吳起臨死前躲到楚悼王尸體旁邊,從而替自己報仇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秦死后,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被披露出來,齊國人知道后恨之入骨,燕國人知道后方知蘇秦之忠誠。
西漢時期,有人問思想家揚雄:“張儀、蘇秦學習鬼谷子的智術,運用合縱、連橫的道理,各自使天下得到了十幾年的安定,是這樣嗎?”揚雄回答說:“騙人術。圣人對此十分厭惡。”
那人又問:“讀圣賢之書而做張儀、蘇秦之事,如何?”揚雄回答說:“這好像有鳳凰般的嗓音卻長著兇鳥的羽毛,糟透了!”
那人再問:“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貢不正是這樣干的嗎?”揚雄回答說:“子貢為的是排難解紛,張儀、蘇秦為的是謀取富貴,游說的目的不同。”
又有人問揚雄:“張儀、蘇秦能不蹈前人舊轍,也算是卓越的人才吧?”揚雄回答說:“上古時,舜帝對奸佞之人加以拒斥,能說不考慮才干嗎?那種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才干!”
通過上述問答,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揚雄十分排斥蘇秦、張儀。然而,揚雄對蘇秦和張儀的批評都是基于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卻不太適用,反倒是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術盛行。
這是為何呢?無他,因為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競爭激烈,因而以智謀詭術為主的縱橫家才會盛行。
再者,蘇秦作為一名外交家,雖然手段不夠光明磊落,但各為其主,盡自己所能為其所代表的國家謀取最大利益,這實際上符合了國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則。所謂立場不同,利益不同,大概便是如此。
后世對蘇秦的評價,比較中肯的倒是“奸雄”曹操,他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