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我是個意志不堅定的人,極易受干擾,因為這我退出了微信群。
有人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那好,我加,我加人了寫字群,小說群,旅游群,還有金融群;可又有人說就算孤獨終老也寧缺毋濫,那好,我退,我退出寫字群,小說群,旅游群。實話實說,在非黑即白的土壤里,我們難在夾縫里悟出真理。
網絡始終保持距離的汪涵,沒有微博、連發郵件都不會,這曾是他的真實生活。他能做到,我就不能做到?一個問題:“進群究竟想要什么?”我的答案就是:“一群有相同需求的同類。”
相同需求?網絡社交的普及必須理解人類行為和處理彼此關系能力的差異化。有的人使用微信群不僅沒受惠還經常得罪人:我會定期刪除一些群,比如半個月都沒一句話的,我就刪了。很多人就問我為什么退出,我說不喜歡微信亂糟糟的,所以就刪了。這個真的挺容易得罪人,下次也不好意思拒絕加群邀請了。
對于微信群,我逐漸總結出合適我的原則,那就是少說廢話,分享干貨,拒絕營銷,交友隨緣。我相信好的群都是珍惜時間,不愛瞎聊的,如果不是徽商切不可以交換為目的,一切好的東西日久見品質,友誼那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意外之喜。我還認為,再陌生的朋友也應該有尊重,要和動不動甩一篇大作就要人點贊的保持距離,太喧嘩的群往往不是死于嘈雜就是空洞無物。
具體如下
1、不迷信微信群能改變生活。
2、能簡便地得到有用的信息和幫助。
3、對他人有互助的興趣。
4、尊重他人,且善意地提出意見。
5、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并產生共鳴。
6、知道什么時候說話,什么時候該沉默。
7、有償服務的原則。
這些條條框框限定了自控力作為人際交往的標準。因為即使現在,一些群友也沒能區分公共場合和情緒發泄地之間的區別。因此,有了情商,才能社交。這樣,社交就從個人角度轉向了人際角度,超越了利己主義轉向關心共同的生態。
我們一直終而復始地犯同樣的錯,在接觸新生事物還是閉門謝客中游離,話不像話最好不說,話不投機最好沉默。這些群的永恒熱鬧使我恐懼。以退出來表示反抗時,其實表示的依戀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