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談# #夢華錄# #歸屬感#
看劇聊人性
夢華錄大結局了,劇中每個人物都可圈可點,因為有性格基礎,所以角色都立體豐富。前半段的宋引章就因為頻頻遇到渣男,成了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當然我覺得可能之所以受到這么多的關注,也是因為有一部分姐妹有過曾經的經歷,或者是擔心自己也遇到渣男。那我們今天就討論一下宋引章之所以之前的人生如此的坎坷,究竟是因為什么?
有人說宋引章巨嬰,有說她自私,說她傻白甜,當然這些都是對的,但是不全面,巨嬰不一定會遇到渣男,自私更不會。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她沒有歸屬感。
我們可以看她跟盼兒和三娘一起開茶樓的狀態,本來三個人是一個小團體,但是宋引章仿佛一直游離在這個小團體之外,一方面她依賴姐姐們,要在東京立足,一方面她在這個小團體中又沒有很深的存在感和鏈接感。平時茶樓都是姐姐們在打理,讓她彈琵琶她就彈,讓她怎么彈她就怎么彈。但是具體到茶樓的運作,她是沒有上心的,有一個場景,她嘴上說我也可以幫忙,但是身體上又沒有行動,她不知道該做什么。這里可以看出,她對茶樓的歸屬感其實比較弱,能做的也只有她擅長的彈琵琶(這點跟后面她成長起來后做了掌柜主動招呼客人形成了鮮明對比)。
跟盼兒和三娘有經營上的不一致時,她的這份弱鏈接感和無歸屬感也表現的很明顯,大家意見不一致很正常,可以都提出來討論商量,但是她就一副自己受害受委屈的狀態,覺得別人不考慮她的感受和意見,態度強硬的要求按照自己的來。結果一度場面很尷尬。因為她的情感與別人是隔離的,所以會有非黑即白的對立感,就是要么這樣要么那樣,不會有圓融和合作的意識。
(反觀招娣,雖然她不是三姐妹中的一員,也不是茶樓的股東,只是后來招來的一個打雜的,但是她卻能很快的融入這個團體,眼里有活,心里有事。)
所以當引章以受害者的身份跟別人相處時,又更加劇了她的無歸屬感,在一個團體或者一個地方,總會心里沒著沒落的,有一種自己不屬于這里的感覺。覺得自己不應該做這些,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有沒有同感的?)。
因為總覺得“這里”不是自己該在的地方,所以呢,潛意識其實也在不斷地尋找那個屬于自己的地方,于是這種無歸屬感又會生出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這時候別人對她一好,或者表現出對她的欣賞和理解,她就一下子找到了存在感,就像終于抓住了救命稻草,急于跳出現在這個“泥潭”。這時候會跟之前的地方和人斷的很干脆,沒有一點留戀,所以兩次都是不辭而別。第二次離開后要琵琶的紙條“琵琶交來人”,我當時看了還覺得口氣怎么這么冰冷,后來意識到是她的無歸屬感導致的情感淡漠,就理解了,并且贊嘆編劇的功力,把人性揣摩的透透的,只用一張字條,也把人物的性格表現的很貼合。
然而引章的兩次對感情的奔赴也并不是因為真的喜歡,而僅僅是因為別人欣賞自己對自己好而已。你說她有多喜歡周舍嗎?不見得。對沈如琢就更談不上了,甚至有些情景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厭惡。而且在沈如琢家也并不快樂,依然沒有歸屬感。
好的感情應該是互相吸引同時又保留自己的自尊。是喜歡對方的人,而不是喜歡對方對自己好或者對自己的喜歡。這點很重要,這是感情的基礎。
喜歡這個人,和喜歡這個人做的事,這是兩碼事。喜歡這個人,這是單純的感情。喜歡這個人對自己做的事,那也許只是在對方那里找到了存在感,這種感情基礎很不穩固,以后就容易出問題。如果想要了解如何才是一段好感情的,我們回頭單獨分享。
同時如果對方過分熱情、討好,往往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劇中周舍沈如琢自不必說了,各懷鬼胎,而現實中的欲望比如占有欲之類的。這同樣都不是真正的愛情。
同時無歸屬感的人還有個特點,嫉妒心理。因為跟周圍的人沒法圓融,所以不自覺得會與別人是競爭關系。這一點表現在看到盼兒頭上的紅珊瑚發簪,就也想擁有,但是她未必真的喜歡紅珊瑚。
所以無歸屬感的人有時候還會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為賤籍的自卑導致的無資格感,又會讓引章一心想著擺脫賤籍出人頭地,把希望都寄托在權威(比自己能力大的人)和對自己好的人身上,過度依賴別人,而看輕自己(仰仗著別人的能力和別人對自己好,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關系)。
從這里引申一下,父母養育孩子,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歸屬感。尤其是女孩子,如果歸屬感差,就很容易被別人的一點小恩小惠就給收買了。太輕易的把自己交付出去,就很容易遇到“渣男”,哪怕本身不是“渣男”的,因為得來的太容易,也會變“渣”。這就是人性,沒有好壞對錯,很多“渣男”其實也不是本質就“渣”,關系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
那么引章后來是如何成長的呢?我們下期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