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抱怨:“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呢?”真的是孩子不聽話?還是你不懂得如何讓孩子聽話呢?
之前我也這樣,經常抱怨我的孩子做事總是慢吞吞的,每天早上都要拖著他起床,哄半天才同意刷牙洗臉,一說起去幼兒園還要哭臉。最近,我不再抱怨,而是開始反思怎樣讓孩子變得聽話
** 1、思考行為背后的原因**
-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什么?我要怎樣引導他?
比如最近讓兒子轉幼兒園這件事情。剛開始他不同意,每天早上都有不想去上學的情緒。我每天都在反思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融入新群體,更快的適應新幼兒園的生活呢?
一開始,我就擔心他有不適應的問題,所以帶他先一起去參觀了新幼兒園,和那里的小朋友做游戲,參觀時給他看了很多以前的幼兒園沒有的游樂設施吸引他。所以,他抱著很大的好奇心說:“媽媽,我很喜歡這個幼兒園,我想在這里上學。”我征求他的同意后,當天就給他報了名。
第一天正式送他去幼兒園,他很興奮,一早我叫他起床,說可以去新幼兒園玩釣魚游戲了,他馬上就起床,送他到教室和我們道別的時候只要求我和他爸爸都抱抱他,親親他,然后很平靜地和我們說了再見,沒有哭鬧,因為老師說一會兒帶他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釣魚 。
第一天放學,我去接他的時候看到他很興奮的。我問他今天在幼兒園玩得開心嗎?老師帶小朋友們做了什么游戲?他說媽媽這個幼兒園很有趣哦!我今天學會了釣魚,明天我要教爸爸來釣魚。
第二天,我叫他起床,他有點不想動,然后我就說:“今天幼兒園已經開門了,你不是說要帶爸爸去釣魚嗎?”他馬上就起來刷牙洗臉,很興奮的帶我們下樓去幼兒園找到釣魚的地方。但是我們離開時他就有了情緒,開始哭鬧。我們和他說好放學會準時去接他。等晚上去接他,老師說他表現很好,放學走的時候還和老師拉鉤說第二天去絕對不會哭臉。
過完2天周末,第三次去幼兒園,他就特別不愿意去,在家磨蹭了半個小時都不肯出門,和他爸強行把他帶到幼兒園,因為說服他導致遲到了,早餐也沒吃到。這次他哭鬧得最厲害。我發現這樣下去肯定會有問題,我們得找出原因才能解決問題。
晚上睡覺時,我就主動問兒子:“今天在幼兒園開心嗎?”兒子說:“媽媽,我不想去那個幼兒園了,小朋友們都不和我玩,我一個朋友也沒有,李木子本來跟我玩,這兩天她又只和洋洋玩,都沒人和我玩,在這個幼兒園里上學太麻煩了。”
哦,原來不想上學的原因,是因為他在陌生群體感到不被接納,讓他沒有安全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四次送他上學,我們重新想了一個辦法。他爸爸發現幼兒園外面有塊雜草地,可以帶他去草地里捉蚱蜢,因為兒子從小對這個事情特別感興趣。早上我叫他起床的時候就對他說:“寶貝,快點起床啦!今天爸爸想早一點帶你去捉蚱蜢,等一下可以捉幾只去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哦!
他一聽,馬上起床自己刷牙洗臉,然后背著書包出門。到了草坪上,我說:“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和爸爸一起捉到兩只蚱蜢,然后拿去教室給同學們分享,好不好?”他很爽快的答應了。和爸爸一起捉了兩只小蚱蜢,就很興奮的拿到教室去和同學分享他的成果。同學們都很好奇地爭著圍觀他抓的小蚱蜢,并主動找他玩。
看著他很得意地和小朋友們分享,我們在教室外面對著他做了個“點贊”的手勢,他就愉快地和我們說:“爸爸、媽媽,再見。”發現這次上學他就表現得全程情緒很高,通過抓蚱蜢分享給同學,很自然地融入同學們中間,成為了同學們關注的焦點。
后來,我學著重復找到讓他有興趣的事情來吸引他的注意力,引導他去做一些他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收到的效果都很明顯。
其實我們大人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孩子也一樣,只是大人做事的動力主要靠任務的重要性來驅動,而孩子做事就是靠興趣的大小來驅動。
要想孩子聽話,我們要做的不是批評和指責孩子的行為,而是找到行為背后的原因。如何把無趣的事情設計得好玩有趣,他才會愿意參與進來,而不能強迫他去做事。
** 2、一切以尊重為前提**
你讓孩子聽話時,有尊重孩子的想法嗎?
上個周末我因為要上課,就讓媽媽幫照看孩子。晚上回來,媽媽對我抱怨:“你家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我要給他洗澡,他不肯,居然還把我的手指都咬出血了。這么不聽話我都不愿意帶他了。”
后來我仔細詢問了兒子,為什么要這樣?他說:“外婆叫他去洗澡,那時她正在看動畫片,想等播廣告時再去洗,然后外婆堅持強行拉他先洗澡,不要他看動畫片了。他就開始強烈反抗,趁外婆給他洗澡的時候,把他的手給咬了一口。”-
當然,孩子咬人是不對的,況且孩子一般不會故意咬人。從這件事反思,我覺得我們要求孩子做事情,也需要和他商量一下,而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要求和命令的方式讓孩子無條件服從。
別看孩子小就忽略他們的思想。孩子做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情時,中間也很討厭被人打斷。想想大人也一樣,如果你正在看一個電視劇看得入神的時候,別人喊你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你會不會也覺得很不情愿呢?
-
所以,我們也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我們去要求他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和他商量一下,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命令孩子去做什么就馬上照你的意思辦。這樣只會激起孩子的反感和反抗,那他又怎么會聽你的話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3、說話以目標為導向
-
抱怨與指責不能改變孩子的偏差行為。要知道你怎么說不重要,孩子能從你的話中接收到的是什么信號最重要。希望孩子調整行為的正確方式是,清晰明確地告訴孩子他該如何正確地做好一件事?
以前我經常對孩子說:“你不要一天到晚看電視!”,“你不要總是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你不要總是吃垃圾食品!”。可孩子根本就不聽。
因為他不知道什么是垃圾食品?他也感覺不到看電視會對他的眼睛有什么不好的影響?他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把家里收拾干凈整潔?
孩子聽到的是抱怨與指責,不是有效的改進方法。這樣只會陷入惡性循環。直到我改變了說話的方式后,發現孩子就慢慢變得聽話了。 -
如果孩子在家里打開電視,我就跟孩子說:“兒子,我們今天能在家休息你看起來很開心呀!那在家除了看電視,你還想做哪些事情呢?孩子想了想回答說:“媽媽,我想看電視、畫畫、玩積木,還想讓你陪我看繪本講故事。”
我說:“好啊!你的想法很好,媽媽支持你!你想先做哪個?”孩子如果打開電視我會說:“那我們先看一集動畫片,看完這一集動畫片,我們就去做你想做的第二件事情好嗎?”他就會很爽快地答應。
我們平時也很注重培養孩子說話算數的習慣,他答應的事情基本上都會做到。看完這個電視,一般提醒他一下,他都會主動關掉電視機,然后按順序完成他想做的其它事情。這樣比指責他一天到晚看電視效果更好,孩子也更愿意配合。
-
對于他喜歡愛吃零食的習慣我會和他爸爸商量我們盡量少買零食回家,平時主要買一些水果、牛奶,這些他可以吃的東西放在家里。
平時他拉我到附近商店買東西,我先很明確的告訴他:“兒子,媽媽可以答應你選一樣你想買的東西,不能一次買太多,好嗎?”他會很高興的去挑一件他感興趣的東西。
但是,無論他選的是什么,我都會尊重他的選擇,滿足他的小愿望,也基本上達到我讓他盡量少吃垃圾食品的目的。
-
對于他的玩具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的事情。我想了一下,主要因為家里玩具太多,丟得到處都是,家里才顯得很亂。可是我們平時買回來的玩具不一定都是小朋友現在特別喜歡的。觀察他經常玩的也就那么幾樣。
首先,我會要他選出他平時最喜歡玩的一些玩具,對于他不感興趣的玩具,我選擇送給別人或者是給他打包收起來。
其次,對于他喜歡的玩具,如果自己玩過之后,我會先教他怎么分門別類地收拾好,并給他指定地方擺放。如果玩過后沒有及時的把玩具收好,我會告訴他:“寶貝,地上丟的玩具自己可以收掉嗎?如果你不收,媽媽會幫你收起來,但是媽媽收起來,下次你就不能玩了。直到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媽媽才能還給你。”現在發現這些辦法都挺管用的。兒子變得越來越聽話。
-
所以,我們要孩子聽話就需要讓他們明白,你到底要他怎樣做?并耐心教他如何做?清楚地告訴他如果沒有按照你的規則做到,會承擔怎樣的后果,并讓他對自己造成的后果負責。
** 總之,我們要想讓孩子聽話,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找到有效的溝通模式,你說的話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對孩子的批評與指責;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行為背后的原因,理解他的行為;不斷地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耐心地引導孩子向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相信長期堅持這樣做,你的孩子就會越來越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