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1月,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在北伐前夕,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向諸葛亮建議道:
“聽說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懋(mào)雖為駙馬,卻膽怯而無謀。
如今,假若丞相撥五千精兵、五千背負糧食的兵卒,由末將統領徑直從褒中而出,沿著秦嶺向東進發,再順著子午谷向北進軍,末將保證能在十日內突襲至長安。
到那時,夏侯懋聽說末將殺到,肯定會棄城逃遁。
這樣一來,長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等文官,攻克之應該不難,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也足供軍食。
而魏軍自東方合兵而來,尚須二十余日。
丞相大軍此時亦已從斜谷趕到相援。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諸葛亮聽完魏延的獻策后仔細揣摩起來,良久,才頗為遺憾地反對道:“此計過于兇險,我軍不如安全地從平坦的大道進軍伐魏,這樣我軍在攻取隴右時有十成的把握能夠攻克且沒有什么隱患。”
于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便被諸葛亮否決。
此后,盡管每次北上伐魏,魏延都要向諸葛亮再次提出子午谷奇謀,然終魏延一生,諸葛亮都沒有采納魏延的這一建議。
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看似出敵不意戰果輝煌,究竟是否可行呢?諸葛亮為什么不采納魏延的計策呢?
本人認為諸葛亮不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主要是從多方面考慮后,覺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個風險極大、可行性極小的異想天開之計,是個既不知天又不知地、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必敗之計,是個空勞一萬蜀軍且會導致其全軍覆沒的毀軍之計,所以諸葛亮不采納魏延之計。
首先,魏延率領一萬精兵在十日內通過子午谷突襲長安,從天時地利方面考慮是不可行的:
魏延要穿越的子午谷全長660余里,從其北谷口向北到長安又有100余里的距離,兩段距離合起來,魏延要在10天內急行軍760余里,方能到達長安。
從魏延所說攻至長安后奪取曹魏的橫門邸閣糧草和散民之谷供應己軍,可知魏延只打算帶著夠一萬士兵吃的單程糧草,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二斤糧食來算,那么魏延的五千糧卒總共要背負兩萬斤糧食,即每人背負四十斤糧食,每日要行軍76里,才能勉強在10天內突襲至長安,10天內每人背負40斤糧草,越往前走背負糧草越輕(被全軍逐漸吃掉),每日在安全道路上強行軍76里,這在理論上確實是可行的。
可是孫子兵法有云: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從地形和天氣的實際情況來看,子午谷內峽谷對峙,中間河流湍急,全靠架在半山腰際的狹窄棧道通行。
如果魏延行軍時遇到春雨連綿的天氣,那么谷中山上就極易發生山洪崩瀉的自然災害,同時谷中棧道也極易被山洪沖毀,到那時,魏延全軍趕路就極為不易。
公元230年,魏國大司馬曹真率領數萬魏軍從子午谷進軍討伐蜀國,就因遭遇了連綿大雨,以致行軍一個月才在子午谷中行進了一半路程,最終魏軍士氣被消磨殆盡,主將曹真也被大雨澆得油盡燈枯深染疾病不久病亡。
而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時機便選在了春天多雨之季,所以如果諸葛亮批準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么魏延行軍便極有可能提前上演曹真的悲劇。到那時,魏延行軍:
要么遭遇山洪導致棧道被沖毀,這樣魏延就不得不邊修棧道邊行軍,如此一來10天難以走完一半路程不說,即使行至半道,糧草若吃完,全軍便會在進軍途中或撤退途中白白餓死;
要么帶多了糧草行軍緩慢不說,雨天行軍糧草極易受潮腐壞,若魏延軍吃著腐壞的糧食,然后上吐下瀉身形消瘦,又怎么能夠養好身體頑強行軍甚至拼命作戰呢?
要么魏延軍頂風冒雨,即使奇跡般地在十天內沖出了子午谷,不過本人認為,那時被雨水澆透的蜀軍,也是被雨澆得士氣全無、體力全無的疲軍,又怎么可能攻下長安、阻絕援軍呢?
其次,即使魏延率一萬士兵在十日內安然無恙地通過了子午谷,攻打長安時蜀軍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其攻克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子午谷奇謀中,魏延聲稱只要己軍突襲至長安城下,駐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懋就會因膽怯無謀而棄城逃遁,到時長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等文官,攻克之應該不難,同時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也足夠供給己軍的軍食,己軍無斷糧之危。
然而,孫子兵法又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魏延的這種揣測,明明就是不知己不知彼的異想天開。
從前文的論述中,我們可知,魏延對通過子午谷時蜀軍面對的困難不了解,也就很難了解通過子午谷后的蜀軍戰力,這叫不知己;
而對長安城中的敵人,魏延只了解夏侯懋一人,對城中的其他魏國官員,魏延則因不了解而只以一群文官來概括,這實在是太小瞧魏國皇帝在長安的官員部署了。
實際情況是,從曹丕時代開始,有勇有謀的郭淮,就一直在長安擔任魏國的雍州刺史一職。
郭淮是什么人物?用一件事即可說明:
公元219年,蜀漢老將黃忠斬殺曹軍在漢中的最高長官夏侯淵,曹軍將領張郃聽說后趕緊率軍退守陽平關,一時間,占據漢中之地的曹軍各部群龍無首無所適從,大有全軍潰亂之勢。
關鍵時刻,督軍杜襲和夏侯淵的司馬郭淮收斂散卒,并號令眾軍道:“張郃將軍是國家的名將,深為劉備所忌憚,今天主帥被殺事情緊急,非張郃將軍不能安定全軍。”
于是,杜襲和郭淮及時推舉張郃為漢中曹軍最高統帥,張郃接受郭淮鼓勵后領兵出關從容布陣,諸將見了,也立刻心悅誠服地接受張郃節度,至此,曹軍因主帥戰死而動搖的軍心遂得以安定。
第二天,劉備攜斬殺夏侯淵之威想再次率軍渡過漢水進攻陽平關,當時曹營諸將皆認為敵我兵力眾寡懸殊難以匹敵,想直接沿著漢水布置軍陣嚴防劉備軍渡過漢水,這一時刻,又是郭淮力排眾議建議張郃道:“沿著漢水列陣是示弱于敵,難以挫敗敵人,只會令劉備更加囂張,不是好的計謀。在下認為,我軍可以在離漢水稍遠的地方布陣迎敵,這樣我軍既能向劉備展示我軍不怕他,又可以將劉備軍從對岸引渡到漢水這邊,等到劉備軍半渡漢水時,我軍再出陣攻擊其軍,劉備可破也。”
張郃聽了郭淮的計謀后,深為贊許,于是他一邊用郭淮之計布陣,一邊將接替夏侯淵主持漢中之事報給魏王曹操。
曹操得報后,對郭淮的及時推舉主帥和貢獻良策等行為頗為贊許,遂遣使令張郃假節(對其主帥之權表示認可),并重新任命郭淮為張郃的司馬。
至于劉備,在見到魏軍按照郭淮的計策遠水布陣后,因害怕張郃指揮的曹軍在己軍半渡時攻擊,遂遲疑著不敢渡過漢水。
最終,在郭淮和張郃的示強布陣下,曹軍終于等來了主帥曹操……
總之,從以上事跡可知,郭淮,既是一名遭遇突發事件時能夠臨機應變化險為夷的謀將,又是一位關鍵時刻能夠力排眾議示強卻敵的智將。
所以,若魏延奇襲至長安的這一突發事件真能發生,長安城中的郭淮,也必能效仿以前夏侯淵戰死時支持張郃那樣,強力支持夏侯懋占據長安堅城臨機應變巧妙應對,而絕不會縱容夏侯懋棄城逃走。
退一步說,即使郭淮管不住膽怯無謀的夏侯懋,導致后者真的棄城逃走了,那以憑借已擔任了七年雍州刺史的雄厚資歷及崇高威望,郭淮也能臨機決斷自任長安城主將統率舊部主持守城大局,那樣魏延照樣不能輕下長安。
當然,郭淮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因為僭越職位總統長安屬犯法之舉,有自立之嫌,不過,有司馬懿平定孟達時不請旨直接出兵平叛且能獲魏帝曹睿嘉獎的前例在,郭淮自然可以在守住長安后向皇帝請罪并得到嘉獎,畢竟魏帝曹睿乃明智之人。
至于魏延攻不下長安,又將糧食吃完時,會不會奪得橫門邸閣和散民之谷充實己軍呢?
本人認為,這種可能性也極小,因為魏國士卒,實行家族人質化的制度,即一家人中的某個人當了魏兵后,如果他賣國投敵,那么他的家人會受到牽連乃至國家的懲罰,這種制度的好處,在公元263年鐘會滅蜀后想造反卻失敗的事件中已得到證實。
所以,如果魏延攻長安不下,轉而進攻橫門邸閣時,堅守橫門邸閣的魏兵即使打不過魏延軍,也絕不會將邸閣內的糧草拱手讓給魏延,他們極有可能會將邸閣內的糧草燒光以疲敵。這樣,魏延還是不能解決糧食危機。
至于散民之谷,由于郭淮可能會施行堅壁清野之策,再加上當時關中并不富庶,劫掠魏民之糧食不但數量稀少且還會毀了蜀軍愛民之名,所以魏延終是很難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總之,魏延即使真的能統率一萬精兵突襲至長安,他也不可能輕易攻下長安,很有可能的是,蜀漢這一萬精兵會被郭淮所率的長安守軍先拖累一陣子,待其糧食不足全軍乏力時,郭淮再率軍出城攻擊蜀軍,這樣一來,魏延軍極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最后,再說說僥幸攻至關中的魏延軍能否在二十天內等到諸葛亮軍從斜谷向東北進軍的接應。
當時,在長安西邊的郿縣,駐扎著雍涼都督曹真統率的數萬魏軍,諸葛亮要想通過斜谷進入關中接應魏延,必須得先擊敗曹真的大軍,可是只要曹真率軍據險而守且堅守不出,那諸葛亮終是束手無策難以進軍,若他率軍向西進發,想從隴西祁山進軍再輾轉到關中接應魏延,則需要幾十天甚至上百天,那時魏延軍肯定已經全軍覆沒了。
綜上所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個風險極大、可行性極小的異想天開之計,是個既不知天又不知地、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必敗之計,是個空勞一萬蜀軍且會導致其全軍覆沒的毀軍之計。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看似出敵不意戰果輝煌,卻萬萬不可行,因此,諸葛亮不能采納魏延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