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她:如果我娶你,你會不會嫁我。她沒有回答,心里卻默默的給出否定的答案。曾經男生宿舍的人臥談會的時候,一致覺得她是大家最想娶回家的老婆,善良,溫柔,嫻靜。曾經有人說,畢業就娶她,她依然沉默,因為她知道自己還不想嫁。
直到有一天,她問別人,如果我嫁你,你會不會娶我,問了兩次,對方都沒有回答。她知道了沉默背后的答案。
為什么在有機會和某人一直走下去直至白頭的時候,卻總是剛開始就結束呢。是啊,那個討論她適合當妻子的男生太帥太好還花心,她想要忠誠;那個問她愿不愿意嫁的,情緒急躁,容易專制;那個說畢業娶她的,只是隨口一說,答案根本不重要。她說自己還想找一個更適合的,什么是更適合?那一定是遠方的。眼前的人太現實,只有柴米油鹽,她想要的詩意和遠方。她覺得自己一定能遇上那個既現實又浪漫的人。
聽她內心的聲音,想到勞倫斯的小說《虹》。她像極了里面的女主厄秀拉,眼前的不想要,遠方的得不到。
小說寫的是一家三代人的愛情與追求。祖父母一見鐘情,于是祖父拿著路邊采的水仙花就去求婚,祖母結過婚,第一個丈夫死后來這里當傭人,她同意祖父的求婚,倆人一生很少說愛,但愛在無數默默陪伴的時光里都存在。他們認定彼此后,過起男耕女織的生活,一生忠誠于對方;父母親也是自由戀愛,即使遭到祖父的反對,母親依然選擇父親,兩個靈魂不和諧的人,沉迷在肉體的欲望中,一生生育了八九個孩子,他們彼此滿足于這種平庸的現實生活;到了我這一代,一切都變得不安分起來,喜歡過小伙子,也和女老師有過關系,后來從戰場歸來的小伙子想要娶她的時候,她心里卻拒絕了。她愛他,他愛她,但她更愛遠方,小伙子帥氣,有錢,但他沒有靈魂,另一個喜歡她的男人,陽光,有勇氣,但平庸。她想找一個完美的人,帥氣,有錢,有才還有愛。是的,她想要完美的人,她想要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在一個人身上實現。結局當然是一個人。
祖父母和父母都可以擇一人安心終老,到了她這一代,愛過很多人,卻依然找不到那個終老的人,為什么會這樣?
還是選擇太多,自由太多。這是好事,也是不滿足的根源。“以前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所以,祖父母和父母在認定彼此之后,就沒想過要換人,腦海里沒有這種意識和概念,也就安安心心的相伴到老,遇到問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這么一輩子走下去了。
如今,到了厄秀拉這一代,見得多了,想的多了,人變得不滿足,總以為更好的在前方。這就像講心事的她,總以為還有更完美的人。就這樣錯過了那個適合的。
高科技的今天,帶來方便的同時,這些信息技術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溝通和聯系變得如此便捷,我們太快的和一個人有激情,激情過后,感情還沒來得及發展就換下一個人,永遠在這種不滿足的狀態下不停的換,永遠找不到想要白頭的人。
哪里是遇不到對的人,分明是我們自己還沒有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像林憶蓮在《詞不達意》中唱的:“我也想能與你搭起橋梁,建立默契,我必須得看明白我自己,翻譯成一句我愛你”。現實中的我們往往是感情過了激情期就分手拜拜,我們沒時間,沒耐心深入了解一個人,即使深入了解了,又因為總在盯著對方身上沒有的缺點而耿耿于懷。
看完《虹》,突然發現自己在感情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和女主人一樣,總是企圖遇見一個人,他身上有我所喜歡的所有優點,并且,將這種優點理想化。就是在這種虛幻的幻想中,去找那個對的人,當然是找不到。不僅要求的多,還多愛情沒有耐心。
小說的作用是什么?于我而言,一定是窺探別人的人生,在這種窺探中進而照見自己。很多時候,在適當的時間遇見適當的書,你真的會在書中看到自己,進而在書中的人物故事中看到自己的經歷,有時候在看書的過程中完成了對自己的反思。我喜歡這種感覺,也喜歡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勞倫斯的《虹》,在細膩的描寫中,探索內心,若干年后再看,一定還會有不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