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冶》是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專著,是中國古典造園思想的集大成者。該書作者是明末著名造園家、詩人計成,字無否,江蘇蘇州人,1579年生,卒年不詳。計無否在《園冶》中闡述了他對園林藝術的精辟見解,書中附有插圖兩百余幅,行文采用駢體文,語言精當華美。時人曾評價計無否的詩如“秋蘭吐芳,意瑩調逸”,雖然他的詩作已經散佚,但從《園冶》的駢四儷六,錦心繡口中,現代人仍可以一窺計無否高深的文學造詣。
南宋之后,經濟文化重心開始南移,江浙一帶人物薈萃,大量息政退思、獨善其身的士大夫致仕在蘇州、無錫、揚州等地廣造園林,以清賞自適的生活為樂。到明代中晚期,社會經濟日漸昌盛,國庫漸漸豐盈,士人中享樂主義風行,造園藝術更是蓬勃興起。因此,江南園林藝術得到長足發展。
江南園林寄寓著造園者的文化意趣和人生追求。明代造園思想將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觀點融入佛家的“芥子納須彌”,形成“人即宇宙,宇宙即人”的精神建構,具有濃厚的山水情懷。《園冶》在哲學內涵上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天開”是標準和本源,而“人作”須符合“天開”的標準。造園時,景觀應順應自然脈理,按照自然山水的存在方式和形態特征構筑;最終達到人的內在、人工建造的園林和自然三者融通。
參考書:《園冶》手繪彩圖修訂版,重慶出版社
興造論
世之興造,專主鳩匠,獨不聞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諺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輸巧,陸云精藝,其人豈執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鏤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無竅之人”呼之,甚確也。
(古時興造屋舍園林,強調約定的制式和熟練的工匠,計無否則在著作的開篇提出設計師的重要性。追憶魯班、陸云,他們有靈巧的匠心,豈止是做工的匠人???如果只追求精雕細刻,不敢更改一梁一柱的成規,那就是毫無靈氣的人了。)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間進,量其廣狹,隨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體合宜,未可拘率。假如基地偏缺,鄰嵌何必欲求其齊?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間,為進多少?半間一廣,自然雅稱,斯所謂“主人之七分”也。
(營造屋舍先要選擇園址奠定地基,然后確定間數和進深,根據地形的寬窄變化合理安排,當方則方。這里需要設計師得體合宜地進行布局,是“主人之七分”的體現。)
第園筑之主,猶須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園林巧于“因”“借”,精于“體”“宜”,愈非匠作可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須求得人,當要節用。
(若是營造園林,設計師的作用就更重要了。這是為什么呢?計無否一句話講明了中國園林的美學精華:巧于因借,精于體宜。精辟的論斷,提煉升華了前人的經驗,并給予后世造園者無限啟發~)
因者:隨基勢之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注,互相借資;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徑,頓置婉轉,斯謂“精而合宜”者也。
(因,指的是依隨地勢起落,地形的方直,除去妨礙房屋建造的樹木樹枝,將涌出的泉水引注到石頭上,使各處美景相互襯托;亭臺樓榭各得其所,路徑設在偏僻處,而且蜿蜒曲折,這就是所謂的“精而合宜”。)
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畽,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
(借,指的是園林雖然內外有別,取景卻不受距離約束。晴空下高聳的山巒,紅色外墻的廟宇好似高架在空中;遮擋住目力范圍內低俗的景物,美好的景物則重點突出,無論田野村莊,從園中看去皆是煙云蒙蒙的樣子,這就是所謂的“巧而得體”。)
體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費,則前工并棄,即有后起之輸、云,何傳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繪式于后,為好事者公焉。
(沒有設計師,又吝惜施工費的話,什么都白搭。就算后世又出現了魯班、陸云這樣的人才,沒有出色的園林存世,園林的建造方法也要失傳了吧。所以計無否寫了這本書。)
園說
凡結林園,無分村郭,地偏為勝,開林擇剪蓬蒿;景到隨機,在澗共修蘭芷。徑緣三益,業擬千秋,圍墻隱約于蘿間,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樓憑遠,縱目皆然;竹塢尋幽,醉心即是。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梧陰匝地,槐蔭當庭;插柳沿堤,栽梅繞屋;結茅竹里,浚一派之長源;障錦山屏,列千尋之聳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寫內部:營造園林都偏好遠離喧鬧繁華的地方,清除雜草種植樹木;應自然環境借景,在溪澗種植蘭花芷草。小徑修在松竹梅叢中,圍墻隱藏在藤蘿后,屋架從樹梢延伸出去。依山的樓閣上遠眺,放眼望去景色皆收入園中;竹林深處信步,忘我其間。屋宇軒昂,廊間空氣流通,窗戶開敞,窗外是低伏的丘陵;接納汪洋般的開闊景象,收入四季爛漫的花信。梧桐樹的陰影遍地,槐樹的樹蔭正在庭院中間;沿著堤岸種植柳樹,梅樹圍繞屋舍;竹林中結廬造景,引溪水從旁邊繞過;山巒疊嶂如錦繡畫屏,門前是高聳蒼翠的山體,雖然是人工造景,卻好似天然形成。)
剎宇隱環窗,仿佛片圖小李;巖巒堆劈石,參差半壁大癡。蕭寺可以卜鄰,梵音到耳;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氣青霞,鶴聲送來枕上;白蘋紅蓼,鷗盟同結磯邊??瓷缴蟼€籃輿,問水拖條櫪杖;斜飛堞雉,橫跨長虹;不羨摩詰輞川,何數季倫金谷。
(寫環境:古剎在窗中若隱若現,像唐代李昭道所繪的金碧山水畫;劈石堆成的小山,像元代黃公望筆下參差雄偉的山水。選擇蕭寺為鄰居,誦經聲時常傳到耳中;遠處的山峰適合借景,秀色可餐。紫氣繚繞的道觀,沉睡時送鶴鳴到枕畔;水面漂浮著白色紅色的水草,水鳥聚集在岸邊的石頭上。坐著竹轎上山,拄著手杖親水;矮墻斜飛出來,虹橋跨越水面;何需羨慕王維的輞川別墅、石崇的金谷園。)
一灣僅于消夏,百畝豈為藏春;養鹿堪游,種魚可捕。涼亭浮白,冰調竹樹風生;暖閣偎紅,雪煮爐鐺濤沸??饰窍M,煩頓開除。夜雨芭蕉,似雜鮫人之泣淚;曉風楊柳,若翻蠻女之纖腰。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窗牖無拘,隨宜合用;欄桿信畫,因境而成。制式新番,裁除舊套;大觀不足,小筑允宜。
(寫閑適的心境:一彎池水就足夠度過夏天,百畝園林也無法獨藏春色;馴養鹿群以供捕獵,養殖魚兒也能垂釣。夏天在涼亭中飲酒,取冰解暑,竹林中涼風習習;冬天挨著火爐取暖,用鍋融化冰雪,雪水沸騰如波濤。唇齒的干渴解除,煩惱也就不在了。雨打芭蕉,好似夾雜著鮫人的眼淚;清晨微風吹拂楊柳,如同扭動的纖細腰肢。移植修竹到窗前,分栽幾棵梨樹到庭院;月色蕩漾照入室內,風聲瑟瑟而過;翻動了榻上的琴譜,擾亂了湖中的月影,清風迎面而來,凡俗的羈絆皆忘。窗戶沒有定式,欄桿也可隨手設計,只需與環境相配合。圖樣設計要有新意,跳脫陳舊的套路;這對宏偉的景觀沒有大的影響,但卻適合小而精致的宅院。//句句摘抄出來都是一景啊,比如“涼亭浮白,冰調竹樹風生;暖閣偎紅,雪煮爐鐺濤沸”,眼前直接就浮現出了古言中閑適自在的翩翩美少年……我網文看多了。)
借景
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時,何關八宅。林皋延佇,相緣竹樹蕭森;城市喧卑,必擇居鄰閑逸。高原極望,遠岫環屏,堂開淑氣侵人,門引春流到澤。
(建造園林雖然沒有固定的規則,借景卻須結合四時特點。在水邊的樹林里建造園林,為的是樹木枯榮的變化;登上高處極目遠眺,見到峰巒環繞的風景;門廳開敞引時風撲面;門前有活水與池水相通。如此與自然結合,來感受小生命于大世界中運轉的規律啊。)
嫣紅艷紫,欣逢花里神仙;樂圣稱賢,足并山中宰相。《閑居》曾賦,芳草應憐;掃徑護蘭芽,分香幽室;卷簾邀燕子,閑剪輕風。片片飛花,絲絲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興適清偏,怡情丘壑。頓開塵外想,擬入畫中行。
(寫春景,繁花爛漫:蘭花分香,春燕剪風,在飛花和柳絲中,寒食節到來,蕩起架高的秋千。清凈心遠便能享受山野之趣,恍然走入畫中。)
林陰初出鶯歌,山曲忽聞樵唱,風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韻于松寮;逸士彈琴于篁里。紅衣新??;碧玉輕敲。看竹溪灣,觀魚濠上。山容藹藹,行云故落憑欄;水面麟麟,爽氣覺來欹枕。
(寫夏景,由聲音到水趣:鳥兒歡歌,山中響起樵夫的歌聲,林間撫來清風。松林中有隱士吟誦,竹林中有逸士彈琴。荷花挺立如美人出浴,雨打荷葉如玉石輕敲。在溪邊看竹、賞魚。山色煙雨朦朧,云朵飄落在憑欄處;水面波光粼粼,清爽的氣息吹到枕邊。)
南軒寄傲,北牖虛陰。半窗碧隱蕉桐,環堵翠延蘿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苧衣不耐涼新,池荷香綰;梧葉忽驚秋落,蟲草鳴幽。湖平無際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鷺,醉顏幾陣丹楓。
(寫秋景,靜謐悠遠:在南軒寄托入世的野心,在臨北的窗戶享受獨處的時光。半開的窗戶露出芭蕉梧桐,四周的圍墻爬滿綠色的藤蔓。低頭看流水挑逗月影,坐在石頭上聆聽水聲。夏季的衣服擋不住初秋的清涼,荷花飄出清香;梧桐葉驚落,蟲兒在草間發出幽寂的鳴叫。平湖泛著無際的浮光,山巒色彩豐富模樣嬌媚。一行白鷺映入眼簾,楓葉經霜露出醉顏。)
眺遠高臺,搔首青天那可問;憑虛敞閣,舉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覺籬殘菊晚,應探嶺暖梅先。少系杖頭,招攜鄰曲,恍來林月美人,卻臥雪廬高士。雪冥黯黯,木葉蕭蕭;風鴉幾樹夕陽,寒雁數聲殘月。書窗夢醒,孤影遙吟;錦幛偎紅,六花呈瑞。棹興若過剡曲,掃烹果勝黨家。冷韻堪賡,清名可并;花殊不謝,景摘偏新。因借無由,觸景俱是。
(寫冬景,寒寂與友朋:登高望明月,桂花香襲人。如果殘破的籬笆邊菊花快要凋謝,應該轉向山的陽面尋找早開的梅花。置酒邀請友鄰,月下的樹林中恍惚有美人降臨,實則雪廬中有高人居住。雪前天色昏暗,樹葉抖動;黃昏的樹林中風吹起一片黑鴉,幽冷的月色中大雁低鳴。讀書人在窗前驚醒,燈下只有孤獨的影子;錦幛后爐火溫暖,雪花昭示豐年。劃船到剡溪訪友,掃雪烹茶的意境遠勝粗俗的宴飲。在寒冷的天氣里吟詩唱和,隱居與聲名并集一身;花朵貴在常開,借景卻要應時擇新。選景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能觸動情致即可。)
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然物情之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筆先,庶幾描寫之盡哉。
(借景是中國園林最為寶貴的美學財富,計無否列舉的四時之景堪為教科書式清單。景色與人的情致相投,目之所見心有所感,像作畫一般,在動筆前胸中已有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