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說精益)
精益管理改善,沒有技術
高低之別,合適就是最好的
在做精益改善的時候,有些人會有一種誤區,那就是,只有高大上的企業和高大上的方法才是應該做精益的。這種思想是完全的誤解了精益,當然,這也和很多推行精益的人有意無意的把精益管理包裝的非常豪華有關系,比如說寬敞明亮的廠房,比如說全自動化的生產設備,全自動化的物流配送設備等等林林總總的照片和錄像給別人一展示,再穿插上幾句英語縮寫用翹起的嘴唇說出來,最后再蹦出幾句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藝4.0,美國工業互聯網之類的話,特別適合那些一直混跡在上海或者北京的某些外資企業,然后學過一些精益的知識,卻沒有真正在生產第一線工作過的男男女女用來zhuangbility,因而也導致了很多和這樣的人接觸的其它民營企業對精益管理的認知產生了誤區和誤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很多時候,做精益的人不是在為所服務的企業做精益改善,而是僅僅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而做精益改善,不顧企業的具體情況,生搬硬套一些精益的理論和方法,就完成任務式的做精益了,這類的現象在很多外資企業中可以看到,這些行為,都影響了中國企業管理者對精益管理形成正確的認識。
所以我在推行精益管理的時候,經常說的是要注意四因管理方法: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因事制宜,因時制宜。
然后經常與合作伙伴討論在精益管理的指導思想之下,如何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行最適合這個企業開展精益改善的方法。并且時時注意警醒自己,要用精益管理的思想來管理做精益管理改善本身的管理。也正如文中所言:“從知識管理的角度,技術應用就是要注重把握問題本質(Why),去挖掘那些“現成的訣竅”(How),結合具體的使用對象(Who)和實施情景(Where)。所以,低技術就是選擇不需要大量投資的傳統方法,用司空見慣的尋常手段來解決難題,創造與人們生活和工作更為緊密的方式。人人能明白,人人能接受,人人能實現。不但不LOW,而且特別牛。”
精益管理改善也一樣,低技術和低成本的方法不是低級管理,而是合適的精益管理,并且在思考改善方法的時候,要有長遠和發展的眼光及思路,把握好局部與整體的配重和發展順序,才能實現持續發展的精益管理。
? ? ?再如文中提到的那個網絡段子“某跨國大企業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發現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里沒裝入香皂。他們向博士求救。博士綜合采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幾十萬,成功解決了問題,探測器會檢測到空香皂,并且驅動一只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中國某鄉企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板發現同樣問題后大光其火:“要么搞定,要么滾蛋。”工頭花幾百塊錢買了臺一臺大功率電風扇,在生產線旁邊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很多人從香皂質量標準,技術花費等角度大肆質疑段子的真實性。其實段子就是現代寓言,和段子里的細節較真,你就輸了。這個寓言的用意是利用受眾對低技術的感覺和共鳴,告訴大家,一是“能吹”很管用,二是技術的優劣評價要結合其使用情境。可是這樣說對嗎?
? ?用精益管理的思想來分析一下,這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和博士的方法都是事后檢驗問題,而不是事先改善問題,杜絕問題的發生,是不是思考方向就都沒有走對路子呢?還有就是,就算從檢驗的角度來看,博士的方法能夠保證100%檢出問題,吹風的方法能夠100%保證么?可靠性是不是有差異呢?記住,精益管理思想中,有一個原則的名字叫做:靈活性。這一原則,不僅在精益生產線的設計上可以看到用到,在精益管理中同樣不能忽視,前面提到的“四因方法”,也就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的思考方法就是靈活性原則在管理上的具體體現。
? ? ?所以,要記住,精益管理改善,沒有技術高低之別,合適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