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慚愧,自忖并不是一個很愛讀書的人。
愛讀書的人,不講穿戴、不圖享受,卻努力要將中意的書籍變為己有才覺開心;愛讀書的人,斷不會折疊、污損甚至束之高閣,陳列于精美的書柜內卻從未打開過;愛讀書的人,一本好書到手必狼吞虎咽或細嚼慢咽,手不釋卷而齒頰留香,握一長卷而風云無視、寵辱不驚。行走坐臥,觸手可及之處,定是正在閱讀或已經多次品味仍不舍合上的一冊又一冊。簡樸或高雅的封面,潔白或泛黃的扉頁,仔細的用系了紅絲線的書簽標記著,在日光、月光、星光的流轉中,心境隨著一篇篇美文激越或者淡然,日子便也繽紛起來。
我不能傾力去擁有,便只能吝嗇的珍惜。
年輕時,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卻一直期待著能有一間真正意義上的書房:一桌一椅,余下的空間便全部立著書柜,只要很簡單的樣式,用書本讓它豐富起來。可惜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在顛沛流離中。每次輾轉,總要攜了一摞又一摞的“雜書”,極沉,又舍不得丟棄。訂閱的書刊,用過的資料,從地攤上搜羅的舊書,甚至女兒用過的課本,大大小小,厚薄不一,都是別人眼里的“廢物”,于我,卻是珍藏。每一冊都曾被我輕輕的撫過,每一頁都記得我目光的流連,偶爾還會看到一些筆跡,記錄閱讀時心中的那一點感動:或是聯想,或是感慨,或是品悟,目光觸及,那些被遺忘的日子便會鮮活的迎面而來,恍然昨日。
也沒有什么好書,都是極簡單的裝訂。精裝版、豪華版不是我能問津的,那些書也不是為了閱讀而存在的吧,多去裝點誰人的門面了。一套灰撲撲的《三言》,是婚前到夫家玩耍打發時間的,家貧,又在僻靜的鄉野,不是總有心情聽風聽雨看天看云的,便看書。他愛看《三國》、《水滸》,我對戰爭與權勢、斗智勇耍計謀不感興趣,便反復的看《三言》,多借神靈怪異勸人良善,一些封建糟粕也是有的,但我因為這幾本書認識了諸多繁體字、對古文的理解加深許多,《三言》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視的。
還有兩本超厚的《智慧背囊》,盜版書,正版太貴了,閱讀時我曾極有耐心的糾錯,錯的是印刷中的標點、別字,但小故事大道理不會因此而改變。這兩本書曾伴我度過病房內的漫長時光,單調、無聊、枯燥、焦灼,疾患與痛楚的狹小空間里,一則則讀過來,心便靜了,思想也豁達了,榮與辱、生與死,都不那么重要,理解了生命無止息而個體卻是短促的,知道了活著的每一天其實都是幸運,明白了有苦難才更彰顯出幸福與快樂的可貴,于是,我終于領悟了“浮生若寄”,平穩的度過了外人看來很不堪的那段旅程,繼續體會著余生的酸甜苦辣,安然的享受屬于我自己的生活。
有許多書已經不齊全了,比如參加本科自考時的教材,陸續的被后來的考生借去,輾轉反復間竟然迷失了返回的道路,讓我很是遺憾。有一些還嫩稚的存在著,比如女兒入學前訂閱的《嬰兒畫報》、《幼兒畫報》,大大的彩頁印刷著可愛的卡通圖案,朗朗上口的兒歌不僅豐富了女兒的識字量也提升了她的語言組織能力,入學以來語文學習始終輕松的很,偶爾還有短文見報。課本是不缺的,從幼兒園到學前班,到現在,每一年級的教材、輔導用書、甚至檢測的試卷、用過的作業本,我都細心的為她留存著。也許,只是想她長大以后還能撫摸到自己幼年的印記吧,不要像我,關于童年、少年,還有青年,過去了就過去了,只有凌亂的殘損的記憶,很遙遠也很迷蒙。書籍真的是好東西,文字真是奇妙無比,能讓歲月留駐,讓情感再現,讓記憶不被磨滅!
也有一些別人的贈書。都知道我是個書蠹蟲,也理解我不會報之以金錯刀、英瓊瑤,熟識的人還是會送我各種各樣的書籍。一次到外地去學習,抽了個空檔時間與一位不曾謀面的朋友見了一面,我兩手空空,他卻帶了厚厚的一摞書送我。接下來的兩天時間,我就抱著這么一大摞書這里那里的溜達,那模樣,想必也有點兒“慘不忍睹”吧,不過心里委實是樂滋滋的。再久遠一點的從前,我不是也曾千山萬水的寄了一些我所喜歡的書給友人么?總聽到身邊的人為送什么禮物而犯愁,我卻總是很隨意,幾本書,足以讓我快樂、讓我的朋友快樂了!
書讀的多了,心中有所思時,便忍不住要動筆傾訴。都說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不記得已經讀了多少冊多少卷,但是,似乎沒有因“作文”而為難過。學生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工作以后一些應時應景的文字,從來不需假手他人。網絡時代,建起了自己的博客,因文字結識了許多的人,視野更開闊,精神領域也更豐富多彩了。而這些,自然是讀書帶給我的好處。“開卷有益”,這個益處,實實在在的滲透在我的生活里了。
繁花總要凋謝,紅顏難敵滄桑,燈紅酒綠與紙醉金迷處,那么多人遺失了當初最真最純的理想與情感。春日迷離夏日炎長,秋有冷霜冬有寒冰,我很幸運,能夠與書為伴,縱行到水窮處,還能擁有坐看云起的心境,雖蓬門陋巷、缊褐瓢簞,卻始終讓此心冬暖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