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不如薺菜一畦。
切碎混肉粒,裹上餛飩皮;
熬水做湯底,鮮香味更提;
若與筍片食,珍饈有不及。
既入三月,恰好身在云南,倒是趕上了吃春季限定——野菜和鮮花的時候。頭茬春韭、香椿芽、桑葚嫩果、薺菜、豌豆苗、鮮櫻花,各有各的風味,比之四季都有的蔬果,勝在新鮮,和等了一個冬季終于得以一飽口福的期盼。
“梅花山的薺菜剛出頭,莫愁湖馬蘭頭興軸軸,八卦洲的蒿子望江景,北極閣枸杞葉綠油油。”南京人曾有順口溜記載去哪些地方采摘不同種類的野菜。當然,有些菜只是江浙才有,有些菜卻是云南特色。香椿芽在集市有賣,五元錢一大把,揀嫩的部分切細,加蛋加鹽打散調勻兩面薄煎,夠四人吃兩頓。結果就是連著幾天,終于從驚喜吃到膩歪。正好同住的朋友偶然得知附近田里有薺菜可以采,而且除我之外大家都沒嘗過薺菜的清甜宜人,于是被我說饞的大伙兒說走就走,一行三人趁太陽快下山但天色尚早的時候,拿上鐵鏟,踩著單車,到田壟里采薺菜。吃貨蘇東坡在詩中所言“時繞麥田求野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說是采,不如說是挖更準確,連泥帶土、伏地生長的薺菜并不好拔,只能連根挖出再去掉附在上面、比菜還重的泥塊。對新手來說另一個比較難處理的地方就是將薺菜和其他長相相似的菜分開。嫩的沒開花,乍一看和其他野菜沒什么分別;等長出了小巧易分辨的十字小花和三角形短角果時,又已經老得只能熬水喝了。
回到家,把老的、不能吃的部分挑去,先沖兩遍洗去泥沙,讓葉子都顯出精神的綠色,燒水準備汆菜。水滾了,加半勺鹽,把薺菜一股腦放下去,不消一分鐘,綠色就油亮亮的,令人愉悅的菜香味兒就跟著蒸汽飄了出來。涼下來,把多余的水分略略擠掉,就可以和同量的半肥瘦豬肉剁在一起,混進兩三片姜切的細末兒,加點醬油和鹽調勻,就可以包進餛飩皮兒里,等著下鍋了。
薺菜的好吃,大概每到初春不少愛吃之人就會惦記上。不像其他野菜,薺菜很少有種植的,因此味道也鮮有改變。沒有大面積的種植,不知道對于薺菜而言是好還是壞,至少對于吃貨們來說,雖說多了一個門檻,但也多了一份田野之間的樂趣。
201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