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都是套路,一切都是套路——《先發影響力》
今年9月,羅伯特.西奧迪尼的新書《先發影響力》上市,這是他那本經典的《影響力》問世30年后的升級版。
懂一些西奧迪尼揭示的套路,不是為了去捉弄別人,我只是擔心,如果你不懂,和一個懂這些的人競爭,一定會很吃虧。
書的核心觀點是:通過一系列事先策略,改變受眾對接下來展示的東西的體驗。
第一部分 如何先發制人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吸引對方注意力,另一個是讓對方產生和預期一致的聯想。
一、注意力
21世紀什么最值錢?注意力。你主導了誰的注意力,就增大了成功的幾率。因為,一旦人的注意力落在某個概念上,就會對它產生過度重視,還可能使他感知到因果關系。
1、幾種主導注意力的方法
單向誘導。由于人類大腦天然的節能設置——能不動腦盡量別動腦。當一個信息出現,檢驗存在的東西相對容易,檢驗缺失的東西相對困難,所以人們在做判斷時,傾向于尋找它說中而非漏掉的地方。這可以很好解釋為什么人們覺得算命大師、星象學很準,因為他們說什么,你更擅長主動搜索能證實的證據。
同樣,當大腦被一個信息占據太多,也就不再愿意去考慮其它信息。2003年,小布什“公報私仇”搞掉了薩達姆(他親口說過薩達姆想殺他爸爸),不久之后就發現那些打仗的理由都站不住腳,為什么美國人就沒怎么提出質疑呢?玄機就在美國政府搞了一個“隨軍記者計劃”。6、7百名隨軍記者涌入軍營,他們的報道93%采用了士兵視角,大多是士兵的日常活動,士兵多么英勇,高達71%的隨軍記者報道成了戰爭頭條,這些信息主導了公眾的注意力,把小布什政府對伊戰爭的重大失敗藏到了角落里。
伏筆問題。這比單向誘導更隱蔽。書中講了一項實驗——請受訪者協助完成一份問卷。直接攔住人發起請求只有29%的人答應。如果在發起請求之前,攔住人之后先問“你認為自己樂于助人嗎?”對方的回答一般是肯定的。接著再請他們填問卷,有77.3%的人答應。
促其主動。人對自己主動選擇的東西,往往會分配更多的重要性。那促成對方自以為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往往事半功倍。書中講到一名心理治療師會等待一輛重型卡車駛過窗外時,向病人提出自己的重要觀點。為了與很大的噪音配合,他還會降低自己的音調。病人為了聽清楚,不得不主動前傾身子,這正是集中注意力,對聽到的內容有強力興趣的身體信號。
制造焦點。我們都知道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這很大程度因為我們視覺上的焦點不同,焦點就是原因。如果哪天你被卷入某項案件成了嫌疑人,在詢問室一定要爭取挪動自己的椅子,盡量讓高高在上的攝像頭平等地拍下你和詢問者,不然,怎么看你都像是罪犯。這可是鬧出過很多冤假錯案的。
2、打開注意力的三個開關
性。法國一項研究,安排一名美女向隨機路過的男性問路,一組問“馬丁街怎么走”,另一組問“情人街”怎么走。后一組男性在隨后美女的求救行為中表現勇敢得多。即簡單的“情人街”三個字就通過性關聯激發了他們去冒險。
危險。比如現在香煙包裝盒上的惡心畫面效果就不錯,有效降低了吸煙行為。
定向反應。“巴甫洛夫的狗”這個效應離開巴甫洛夫的實驗室就不行了,為什么?因為狗對新環境感到困惑。這一點,人和狗是一樣的。這個道理應該能解釋人為什么回到故鄉就會涌上那種叫做“鄉情”的東西?
3、綁定注意力的三種方式
與己相關。毫無疑問,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會占據你的大部分注意力。所以,如果你參加一次會議,想好好發言表現一番,就應該與BOSS發言間隔時間長一點;如果你沒準備好,不妨在BOSS發言前一個講,那時他肯定在思考自己的講話而不會注意到你的發言質量。
未完待續。人對沒有完成的事,總會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沒看完的電視廣告給人印象更深刻,沒有得到的人更讓你刻骨銘心。
迷之力量。人是好奇的動物。所以,一開始就呈現一個迷,會很好地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你看那些稍微有品一些的影視作品,很少女主角一出場就給觀眾看臉的。
二、怎樣讓人產生聯想?
人的心理活動都由聯想模式組成,只有觸發了有利于改變的連續,施加影響的企圖才能成功。
1、確保正面聯想的三種方法
自我。和“我”相關的內,更容易吸引我。2013年夏天,可口可樂公司將一億聽可樂的產品包裝換上了英國最常見的150個名字,銷量劇增。
歸屬感。也就是“社會認同”、“身份認同”。2007年,塔利班綁架了21名韓國人,初期談判很不順利,韓國國家情報院負責人趕過去后,迅速撤換了原來的談判代表,找了一名阿富汗翻譯轉達訴求,還找來一位精通普什圖語言的韓國代表和塔利班溝通。對方看到韓國人也會普什圖語,產生了強烈的親近感,談判順利達成。
難易度。簡單易上手更吸引人。現在很多“10分鐘讀完一本書”、“15天學會英語口語”之類的,就是學的這一招。有的人給孩子取名字,喜歡引經據典,甚至不惜重金請“高人”幫助,說實話,那些貌似有文化卻很生僻的名字,讓你的孩子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一個朗朗上口、方便記憶又不顯得俗氣的名字對他的幫助是終身的。你想,如果馬云今天下午遇到兩個年輕人,一個叫“萬起源”,一個叫“王彘濮”,你認為他更容易記住誰?
2、產生聯想的主要途徑
文字。你想對方產生什么樣的聯想,就要準備一些與此相關的詞匯。前面講到的“情人街”就是一個好例子。
圖像。同樣的籌款信息,一種印在白紙上,一種印在跑步選手贏得比賽的照片上,由于后者能夠激發與成就相關的思維,3小時實驗結束后,后一組籌集資金比前一組多60%。
環境。如果在盛夏的下午,你想寫一首陰郁的小詩,祭奠慘敗的初戀,我認為開空調肯定比不開空調更利于你創作。同樣,你想和客戶速戰速決,也可以在環境上想想如何讓他們感到不耐煩。
體驗。每個人身體里都睡著能夠被喚醒的各種體驗。想想會場上那些會傳染的咳嗽、打噴嚏聲音吧。
第二部分 一件新武器
一、六大原則
這是西奧迪尼前作《影響力》里總結的增強說服力的六大原則:
互惠。人們都認為應該堅持禮尚往來。于是有人會利用這一點,比如商家會通過贈送小樣和試吃,來增加銷量。
喜好。誰都喜歡聽到被表揚贊美。
社會認同。即“從眾心理”,所以餐廳只要把菜品標注為“最受歡迎”就會提高這道菜的銷量。
權威。專業機構、大人物發聲權重自然和我不一樣。
稀缺。物以稀為貴。
承諾和一致。通常情況人們總會希望自己言行一致。因此,只要對方做出承諾,成功就在眼前。
二、第七原則
在《先發影響力》中,作者又找到了新的武器——第七原則——聯盟,一種是身心合一,一種是行動合一。
身心合一,主要指通過和別人建立親人意識和鄉土意識來進行說服。1941年,德國人施壓日本人,要求日方對居住在日本的猶太人采取殘暴政策。日本軍政府想聽聽各方意見,就傳召兩位難民領袖去開會。一開始,日本人問了兩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盟友納粹那么仇視你們?我們為什么要幫你們反對盟友?睿智的拉比西蒙.卡利什想了想,平靜地說,“因為,我們都是亞洲人,跟你們一樣。”此話雖短,堪稱神回復。后來,日本人果然沒有迫害他們。
行動合一,如果說“身心合一”像是由內而外地改變,“行動合一”則像是從外而內地影響。比如音樂共鳴、持續交換、共同創作、征求建議,都是增強說服力的極佳策略。關于音樂的魔力,伏爾泰說,“說出來愚蠢的話,唱出來就不一樣了。”廣告業的戰術寶典中有一句:“如果你無法用事實向受眾證明你的觀點,那就唱給他們聽。”由此,也解答了一個千古之謎,為什么年輕姑娘那么容易被玩音樂的人搞定?看來,懂點音樂,為自己添置一把吉他,真的很有用。
第三部分 如何讓先發影響力失效
簡單的提醒。俗話說聽話聽一半,由于對方給什么信息你就會關注什么,那注意提醒自己,要反過來想。
過于明顯的意圖。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太刻意只會招來更多的反感和抵觸。
深入的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不要陷入對決策捷徑的無限依賴。
同前年看完《影響力》后的感受一樣,這本《先發影響力》值得看,但是它還可以更好。比如整個架構并不太合理,前后內容有些繞來繞去,完全可以更精簡一些,包括章節標題,原文一會是第一大武器,一會是第二大武器,接著又來了個第七大武器,還分之一和之二,簡直是人為制造閱讀障礙。
但在快結束的時候,這段話為它加了分:
在很大程度上,面對選擇時,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我們在做出選擇之前的那個瞬間把注意力放在了什么地方。
人是很復雜的,每個人的基因、智力、經歷、認知、環境等等都不一樣,既不能搞非黑即白,也不能以善惡難辨四個字自我敷衍。有時,僅僅因為當下環境中一個難以發覺的因素(自然而然發生還是被人操縱?)發生輕微變動,也會對人的決策產生很大的影響。
總之,多理解一分人性,就多一分寬容,也是多一分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