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領域關注學習心法-天才的學習之道

今天分享的是《學習之道》,作者是喬希.維茨金。

作者9歲起8次獲得全美象棋冠軍,并改編成電影《王者之旅》;后來他轉戰太極拳領域,同樣連獲全美冠軍及世界冠軍21次,不同的領域作者如何皆能一路登頂?帶著問題聽我慢慢分享。


就像作者所說: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的藝術。


天才的學習方法必定不是停留在技巧層面,而是成功心法的應用,下面讓我們來一一學習,全書包括三種心法:用“漸進理論”思考問題、利用好你的“軟區域”和防止“旋渦效應”。



第一、用“漸進理論”思考問題

這一理論正好解釋了什么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之前有一個調查數據:說一個班內最后獲得成功的人既不是學習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而是那些學習一般的人,為什么會如此?

原來學習好的同學覺得自己是天賦異稟,靠天賦就能一直保持名列前端,并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果,他們的思維觀點叫“整體理論”;學習不好的沒有任何想法;學習一般的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成績是持續不斷的努力結果,他們的思維結果就是“漸變理論”。

研究表明,采用“整體理論”的人享受聰明帶來的便利,不愿意接受壓力和挑戰,他們的目標是追求成功帶來的喜悅,而不是追求技藝的持續卓越。

采用“漸進理論”的人,會不斷的挑戰壓力,因為他們的目光更長遠,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精湛自己的技藝,不斷的超越,他們不享受虛幻的成功喜悅,而是享受追求卓越的終極喜悅,就像作者8歲時,離冠軍僅一步之差,但他落敗以后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把失敗當作一次改進棋藝的機會,找到自己失敗的點繼而攻破,第二年順利拿下冠軍。

可見整體理論是一種短視的表現,長久的實力來自于“漸進理論”。



第二、利用好你的“軟區域”

你有沒有經常走神的習慣,有沒有覺得時常難以集中注意力,稍微身邊有點風吹草動你的思緒就像放飛的鳥兒自由自在的飛走了。

作者在10歲那年也碰到了這個問題,在競爭激烈的高階領域,決勝關鍵不僅在于知識多寡,還包括心理層面考驗:專注力。那天才少年怎么解決的呢?

作者提到心理學家的辦法,進入“軟區域”。這個“軟區域”非常牛,通過練習你可以隨意控制你的注意力,所以這里多講兩句。

比如你需要特別專注的做一項工作,但你又因焦慮、拖延癥一直無法投入進去,這時你可以有兩種反應:一是用手捂著耳朵,緊繃身體,想強迫自己別分心,這樣你是進入了“硬區域”;

第二種就是接納你當下的焦慮心態,然后你通過冥想、音樂、深呼吸、吃東西這些能讓你安靜下來的方式安撫焦慮的情緒,與情緒和諧共存,然后十分鐘后你安撫妥當就可以專注當下的事了。這就是你通過進入“軟區域”讓自己專注的技巧。

再講一個故事幫助大家理解“軟區域”

古印度有個寓言:有人想步行走過滿是荊棘的大陸,他想到兩種方法,一種是鋪就一條路,一種是有一雙草鞋,那么有一雙草鞋是他內心最想要的辦法,也就是他的“軟區域”,這個“軟區域”不是建立在強迫自己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和內心妥協,又通過智慧的溝通讓自己內心和諧的狀態。

另外我們可以通過訓練可以更加靈活地掌握“軟區域”:

比如我們每次讓自己進入軟區域獲得平靜需要十分鐘,慢慢的我們有意識控制這個時間,讓時間越來越短,比如一分鐘就能靜心,一旦熟練練習并建立習慣,你就能隨時關注當下,進行高強度的思考活動。



第三、避免“旋渦效應”

什么是“旋渦效應”?

舉個例子,你在公司內一直處于一線的崗位,工作很瑣碎每天很忙,卻還引不起老板的注意,你一個人在外地,生活本來就艱難,工作也沒有起色。這個時候如果你埋怨公司,破罐子破摔,老板交待的工作不認真完成,下班后就是出去嗨?吐槽老板來緩解郁悶,那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也是“旋渦效應”。失敗的人都在“旋渦效應”里無法自拔。

為了防止“旋渦效應”,我們要理性的提醒自己,越是在困局當中,越是要保持冷靜,學會抽離這個困局,通過提升自己慢慢扭轉低迷的氣場,慢慢積累能量并運用“漸進理論”走向一個小宇宙爆發的狀態。



今天分享了天才的三大心法:用“漸進理論”思考問題、利用好你的“軟區域”以及避免“旋渦效應”。學習是一場心智的馬拉松,我們要加油練習!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