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30年代后,在北美的英國殖民者已經建立起了多個大型的殖民地,當然其中不少殖民地并非由英王特許而建,往往是出于異見、驅逐等原因而“拆伙分家”的結果,但他們后來都由于人口增長形成了一定的氣候,而被英國政府承認“現實”補發了特許狀。也許,對國王而言,他并不介意海外的殖民地實行什么樣的意識形態,只要你們愿意效忠,能殖民,能產出,一切都好說。
在幾十年里,英國人和當地印第安部族也并不總是和睦相處的,這種發展階段懸殊的兩個文明之間的沖撞,總是從種族歧視開始,嘗試宗教同化,到無法同化而演變為極端對立。雖然有過一些傳教士在文化融合上做過努力,但終究抵不過土地侵占、環境破壞,甚至瘟疫傳播引起的仇恨和敵對。因此新英格蘭殖民的擴張過程中,局部的戰亂和血腥一直時有發生。
康涅狄格、馬薩諸塞等地均爆發過大大小小的武裝沖突。如1637年康涅狄格的佩科特戰爭中,整個佩科特部族幾乎被英國人滅絕。佩科特人是在康涅狄格地區生活了上千年的原住民,原來的部族規模有數萬人,在荷蘭人最初來到這一地區后,因為彼此的戰爭與白人帶來的瘟疫,佩科特人在17世紀初期只剩下3000多人。佩科特戰爭的導火索據說是佩科特人不慎誤殺了一名康涅狄格殖民地的居民,雙方一言不合就開打,而英國人又找來了莫西干人幫忙一起圍剿佩科特人??蓱z的佩科特人,戰死了將近一半人,剩下的老弱婦孺淪為殖民地的奴隸,幾乎就等于滅族了。而莫西干等其他印第安部族則漁翁得利。
而在新英格蘭地區發生的“菲利普王之戰”則從1675年一直打了整整三年,這場戰爭是殖民地與印第安“萬帕諾亞格”族以及其他與殖民地聯盟的部落之間的三方戰爭。說起這個“萬帕諾亞格”族,它的酋長梅塔姆的父親,就是當年五月花號清教徒們在普利茅斯登陸后,遇到的那群友善的印第安人部落酋長馬薩索伊特,由于他和清教徒們特殊的友好關系,馬薩索伊特甚至為自己的兒子取了一個英文名:菲利普,因此梅塔姆也被稱為“菲利普王”。
戰爭的起因是1675年,三名萬帕諾亞格人在普利茅斯謀殺了另一名族人,而被殖民地逮捕判處絞刑。要說也是,印第安人之間的內斗,白人為何要多管閑事呢?因為這起謀殺發生在白人的地盤上,信仰上帝的清教徒白人就認了這個死理,必須執行殖民地的法律,絞死謀殺者。這下就捅了大簍子。于是,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土著的戰士們集結起來襲擊了馬薩諸塞、羅德島、康涅狄格和緬因的殖民地村莊,當然,殖民地的民兵也不是好惹的,在立即進行了報復。
事態發展到這一步,還不算最嚴重的。真正讓事態失去控制的,是原先聲明保持中立的另一個部族納拉干西特人,不小心擦槍走火介入了萬帕諾亞格人與英國人的戰斗,結果英國人反而把怒火發泄到了納拉甘西特人身上——因為他們不僅站到了敵對的一方,還“撕毀”了原先的中立條約。于是在1675年11月,幾個殖民地的政府聯合集結了上千人的軍隊,向萬帕諾亞格,納拉甘西特這兩個部族發起了兇猛的進攻。
整場戰爭持續到次年8月,雙方兩敗俱傷,都大傷元氣。新英格蘭共有12個城鎮被焚燒殆盡,普利茅斯和羅德島等地的經濟也幾乎崩潰,人口大量減少,損失了十分之一的軍人。而原住民那一邊,數以百計的萬帕諾亞格人和他們的同盟部族被公開處決或奴役,萬帕諾亞格幾乎被滅族,喪失了全部的地盤,當然,他們與英國殖民者上一輩在“感恩節”上結下的友誼也一起被徹底摧毀。
據說,萬帕諾亞格的部族頭領“菲利普王”被敵對的“莫霍克”部族設伏殺害,剝了頭皮。
總體來說,這幾十年間的沖突中,英國殖民者學會了利用印第安部落之間的“不團結”,一些印第安部落與英國軍隊聯手攻擊其他部族,從中漁利。反過來,有些部族也學會結成聯盟共同對抗英軍,而更多的是在英軍的強大武力和科技面前,土著民最終只能接受失敗。
英國人也沒得到太大的便宜,因為除了印第安人,他們也要對付來自荷蘭、法國的白人軍隊的威脅,歐洲各國殖民者之間的地盤和邊界之爭從未停止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些沖突和紛爭過程中,北美的英國殖民者們,完全沒有依賴英格蘭本土的皇家軍隊,而是自行組織、建立了殖民地的軍事力量來捍衛地區安全和利益,這被認為是國家獨立意識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