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書法界,若說誰的書法水平最高,恐怕難以達成共識,但若說誰的影響力最大,我想應該首推田蘊章、田英章兩位先生?,F在很多人稱田蘊章、田英章兩位先生的楷書為“田楷”,可見田氏楷書的影響力了。
不僅僅是毛筆楷書,硬筆楷書字帖中,田氏的字帖也是風靡一時,相信很多人都買過。甚至田英章先生的得意門生荊霄鵬,寫出來的字帖賣得也很好。
但是,越是影響力大的人,往往引來越多的爭議。在我看到過的絕大多數的對田氏楷書的評價中,幾乎是兩個極端。
一種意見是認為他們的歐楷已經登峰造極,少有人能夠比肩;
另一種意見是認為他們的歐楷不入流,誤人子弟。
本人才疏學淺,也臨習過“田楷”,后來改臨歐陽詢,對于這兩種意見,我認為都有些言過其實,過于吹捧或者過于打壓,都有失公正。對兩位老人,我報以最大的尊重和認可,在我的公眾號里我也一直轉發田蘊章先生的365集書法講座。但我并非他們的粉絲,我只想在這里,客觀地說一下我對他們書法的看法。
1
我們先說說他們的書法常被人詬病的地方好了。
1),缺乏變化。
一是筆法缺乏變化。
我們用幾張圖來說明,比如說他的橫折:
再比如說他的長捺: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是同樣的筆畫,他的寫法幾乎完全一樣,但是我們看一下《九成宮》的原貼:
同樣是“宮”字的兩個橫折,處理是不一樣的。
二是結構缺乏變化。
還用同一張圖:
兩個“宮”字,幾乎看不出區別來。
我們看看原貼
兩個字的差別就比較明顯了。
在田英章先生的不同作品里,同樣的字更是幾乎一模一樣:
這三個“云”字,有什么區別嗎?
我們再看《九成宮》里更明顯的差別的兩個字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找到很多很多,但是你在田氏楷書中,幾乎找不到,能找到差別的,主要是一些異體字。
被人詬病的清館閣體,不就是這樣嗎,不是大家寫的不精到,而是千人一面,所以欣賞價值缺了很多。
我們不是說,有變化就一定是好,沒有變化就一定不好,但是從藝術的角度來講,如果一個作品可以輕易復制,它沒有“獨一無二”的屬性,則藝術價值會要遜色很多。
2),過于柔媚。
我們知道,歐體字的風格很大的兩個特點就是險絕、挺秀。
田英章在這兩個方面都沒有繼承到,反而給人以“柔媚”的感覺,失去了“險”,失去了“挺”。
依然用他臨的九成宮和原貼比較:
對比這兩個字的差別,前者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線條柔和、婀娜、豐腴的美女,美則美矣,沒有骨力;而后者卻給人森嚴壁壘、清健挺拔的印象,雖然也會有一個是墨跡一個是石刻的差別,但是這樣的差別太大太多,從根本上說是筆法的差別。
再比如“奉”字的差別:
田氏的“奉”,從結構上你幾乎挑不出毛病,就是按照我們的審美觀來的,端正平和,筆畫顯得比較豐腴柔美。
但是你看看歐陽詢的“奉”,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奇怪的感覺,好像哪里都不對,比如捺筆明顯比撇長很多,又比如最下方的兩橫角度和間距和上三橫差異都很大,但是最后看整個字,同樣穩穩當當沒有毛病,按我的粗淺理解,這就是“險絕”吧。
田英章的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他自己包括其兄田蘊章,也都坦率地承認他們的字距歐陽詢還非常遙遠。但是那么多人學習田楷,并非無因,當然有他的長處在。
2
下面,我們再說說他的成功之處。
1),功力深厚。
我們說他的字缺乏變化,但同樣的,也是功力深厚的一種表現,不是那種半吊子可比的,數十年的苦練,讓人不服不行。
我想這一點大家是有目公睹。
而田蘊章先生的365集講座在書法界幾乎無人不知,田英章先生也同樣錄過許多教學視頻,都是現場寫字、臨場發揮,我們任何一個寫過字的人都應該知道,功夫不到家,根本做不到這樣揮灑自如信手拈來的地步——更何況是現場寫楷書。
2),點畫老到,結體端莊。
前文講述他的點畫和結體的問題,那都是和歐顏柳趙這類歷史上公認的書法巨匠相比,但若是以當代的書法水準來衡量,田氏楷書絕對不是那些江湖體、創新派的丑書可比的。一點一畫,都非常講究,只是在風格上,有很多人不喜歡罷了,但是喜歡的人同樣不在少數。
依然舉上文貼出來的圖為例,你可以不喜歡,也可以挑他的毛病,但是你很難否認他的楷書整體水平,說他不入流,說他沒入門,那都是荒誕的不負責任的說法。
3),易于上手。
想學歐楷,極其困難,歷史上臨歐的人不勝枚舉,但是被譽為“楷書極則”、“唐楷之冠”的,除了歐陽詢還有誰?
對于初學者,尤其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想臨歐楷,幾乎找不到方向,看著《九成宮》的字帖茫然不知所措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田楷卻是一道很好的橋梁,這時候缺乏變化反而更容易掌握,對于初學者來說要簡單得多。
所以你從百度或者搜狗搜一下書法的圖片,學“田”的一眼就可以認出來,他們的點畫、結構,田氏特征非常明顯。當然,到高深處,擺脫田氏楷書的影響,學習古人是必經之路。
4),對書法教育的推廣。
他的字有個長處,就是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他在推廣歐楷、推廣書法方面所做的貢獻,當代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何以學田楷的人那么多?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認可它、喜歡它、愿意學習它。
如果沒有這個人的存在,那些學習田楷的人是不是都會紛紛轉投其他老師呢?
我以為不見得,想要讓更多的人來學習書法、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我覺得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1)大家喜歡。
書法當然是好東西,但是很多優秀的書法作品是普通人根本欣賞不了的,舉個稍微極端一點的例子,顏真卿的“祭侄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它”的藝術高度和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把它復印無數份,貼滿大街小巷,結果只會是根本沒幾個人看得懂,更不用說吸引別人來學。
(2)大家認可
也就是說,這個東西是能夠被絕大多數人認為“好”的、正確的,所以你堂而皇之地學,不會有人說你誤入歧途。而很多“江湖體”也有不少追隨者,但那已經脫離了正統,不被人認可,即使有人喜歡某種江湖體的字愿意學,但也不會推薦其他人來一起學。
(3)門檻低。
前文講過,田楷有一個特點就是易于上手,為什么易于上手有助于推廣呢?
再舉個淺顯的例子,唐詩宋詞人人稱好,但是大家即使學寫作,也都在學白話文、現代詩,學著作格律詩的極少,就是因為它太難,門檻太高。
正因為田楷具備這三個特點,同時田英章先生又舍得在這方面下功夫,因此他在推廣書法、振興國學、弘揚傳統文化這方面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3
最后說明一下,以上許多論斷,并沒有具體的數據和嚴格的論據作支撐,一家之見,僅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另外,無論你是田氏楷書的擁躉也好,瞧不上田氏楷書也好,都請理性對待,任何一個站在人前的公眾人物,都必然是褒貶不一、毀譽皆有。
但是褒獎也好,貶低也好,請客觀一點,冷靜一點,不要做腦殘粉,也請積點口德,出口成臟、謾罵、不屑、嘲諷,都不過是體現評論者的粗鄙,貽笑大方罷了。
持續產出,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