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遇到了好幾件事情,讓自己心情不好,也讓對方心情不好,今天早上聽了一節課程后,聯想起幾件自己的事情來,問題都出在自己情緒上面,也是設計立場出了問題,總覺得的對方該怎么樣,該怎么樣,
下面就是我的親身經歷,我想分享我的三個小故事,說說存在的問題,也許你也會存在。
01
和媳婦冷戰
昨晚上,我在沙發上看書,媳婦在旁邊看朋友圈,小孩在樓下玩,看著看著老婆說這個蛋糕真好看,估計500左右,我便把頭湊過去看了一下,覺得好看,就把手機拿過來看了幾款,然后就跟她說,
你去學吧,我出錢,
她說她不想,(在之前我們去過這家看過,這家是教烘培的。價格非常高,學好基本上要3萬左右。她嫌貴,)她不想是因為之前去看過。她嫌貴。 、我說不想上班仫,就去好好學這個,學出來以后隨便拿個1萬元是沒有問題,比你在這里好多了,
她講那有這么好的事情,我30歲了,已經沒有希望了,我不想學。要不是生你女兒,我現在一樣能拿一萬多(之前在市中醫院)。
我說不要拿女兒來說事情,現在去多學點對以后要好點,。
一下子她的情緒就上來的,說我煩不煩。老是說這些問題,一天叫我學這個學那個的,有那么容易嗎。
我接著她的話說,你不是要改變嗎,不學怎么改變,
她生氣的說,我30歲了。我能改變什么了,就這個樣子了。
我當時就沒有說話了,但是我內心非常討厭她自暴自棄的這種狀態,我每天早起努力學東西,就是為了改變。不吃點苦怎么能成功。
但是我不能這么說話。估計再說話,就要吵架了。
后來我不說話,跟兒子講講故事,我一個人就自己洗漱一下,孩子也不管,睡覺了。
相似的例子還有一個,我最好的朋友小唐,之前我們吵過架,原因也是,我說他付出的太少,收獲就少,讓他再工作和生活中多付出一些,說了好幾次后。他就說不要用你的觀點來教我做什么,我知道我改做什么,不要老是覺得我沒有付出,這樣讓我很不舒服。我之前想著。我一心想你變好,但溝通的方式錯。
這兩個當中都犯了一個問題,我覺得她該怎么樣、他該怎么樣、、、她應該聽我的。我是為你們好。這樣說教的方式是很沒法溝通,沒有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其實他們未嘗沒有想著改變,這也是他們的痛處。
02?
工作中的同事
上個星期我們做醫師峰會活動,在活動中,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管財務的同事吵了起來,事情是這樣的,
29日上午,是我們的峰會活動,整個活動是我負責,早上講課的專家每人要付講課費,在28日晚上我就打電話跟財務人員吳說,我要用這個錢,明天9點前來早點,到了29日早上8點半左右我又打電話說,錢先幫我準備好。裝在袋子了。一會過來就直接拿給我,他在車上說要讓我先寫單子,我說,你過來我再補給你。到了9點后還么有過來,我開始有有點情緒了,第一個專家的錢要準備好。我只有四處找錢。湊足的一個人的錢,財務吳到的時候9點20了剛好是我要把錢那個那個專家的時候,我跑上跑下的找,跑到樓梯那里,那個專家坐車剛走,我馬上聯系H老師,被她罵了一下。我心里也不是滋味。這時候我讓財務吳把其他專家的錢先給我,他說要寫單子,我說我一會補給你可以嗎。他說不行,說這個錢還要打電話給老總說一下,我一下來火了,預算單子我不是給老總簽字了嗎,怎么還要給他打電話,這種小事又要去麻煩他嗎?
我心里在想。這次怎么會這樣。是故意找我的茬嗎?以前不想這樣的,而且我這么相信你,合作又不是一次兩次了。情緒一上來就跟他爭論起來,后面他也打電話給老總。說這個事情。大家知道的,這個肯定會在老總哪里留下不好的印象。我是一個不想讓老總操心的,現在······嗨。
后面回來想想
這個當中又犯了一個問題:我覺得他應該聽我的,就按我的節奏辦事情。沒有理解他之前活動,幫我們檫了好多屁股,被被財務科長罵了好幾次,這次他非要先寫單子,也是沒有辦法,怕出錯。他有他的原則,而我卻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這個情緒一上來就是一根筋想問題。這個要改掉毛病。不要上面都是理所應當的,多換位思考思考一下。
03“小孩什么時候最煩人?”(引用吳伯凡)
一個孩子什么時候最煩人?客觀講,他剛出生的時候最煩人,因為他有什么需求你也不清楚,他除了哭也不能干別的,一晚上他能醒十幾次,拉屎拉尿……所有這些你從來沒干過的事情,你就得去干。
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所有的父母都不覺得小孩那個時候最煩人——因為父母對那時候的小孩是物理立場:孩子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等孩子再大一點兒,也有煩人的時候。比如有一天,小孩突然說了一句他自己都不懂的臟話,大人是不太會生氣的,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說過類似的話”或者“這孩子一定是接觸了不該接觸的人”。這個時候,父母采取的是設計立場——問題出現,原因歸結到自己,同時還想著如何去改變這種狀況。
但是,等孩子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就會覺得:這是他最煩人的時候。
你看,這時候這個孩子生活能自理,不會亂拉屎拉尿,有什么需求也會直接說,很好溝通嘛,結果呢,你發現他是最煩人、最不好溝通的——因為你的立場在他成長過程當中,逐漸從物理立場轉到設計立場,現在又轉到了意向立場,也就是一個潛臺詞出現了,“他應該怎么樣”。意向立場的核心關鍵詞就是“應該怎么樣”,如果孩子不是這樣的,父母自然就會產生一種 “怨恨惱怒煩”的狀態。
以上三個故事,都發生在我身邊,我經常回犯這樣的錯誤,聽了吳伯凡老是講的的情緒的認知,發現原來自己的立場站錯了,要改變就要立場站對了,這樣就不會那么的情緒化,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我們的認知問題,需要我們搞明白,物理立場(客觀的)、設計立場(反思自己)、意向立場(他應該怎么樣)
當我們的情緒處于“怨恨惱怒煩躁”的某一個時刻,我就要在心理問自己,是不是立場又站錯了,又犯迷糊了,又要求她他改怎么樣?問題是要反過來想。我改怎么樣做,把問題歸結自己而不是他人。這樣就能控制好情緒。從意向立場——設計立場——物理立場。
要搞明白情緒立場歡迎大家聽聽吳伯凡老是的課程:
鏈接: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8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