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的學習模式」與「世俗知識的學習模式」是成反向的。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與世俗理解的聰明與笨也是成反向的。
世俗知識接受得越多,越是難以學會儒、釋、道;越是被世俗社會認為聰明的人,也越是難于學會儒、釋、道。
「為道」與「為學」是兩個相反的方向,《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但損,還要損之又損,才能達到無不為的無為。
這種特點,在佛經中也有體現,佛經中,最搞腦子、最深奧的經,一定有《楞嚴經》。
《楞嚴經》是釋迦摩尼佛給阿難尊者講的經。阿難尊者在釋迦摩尼佛的諸弟子中,用世俗的標準來看,是腦子最好使的,博聞強記,釋迦摩尼佛講的經,都由阿難尊者用腦子記下來的。今天我們到全球最頂尖的大學,都不可能找出一個不靠筆記,就能把老師講的內容都記下來的學生。知道阿難尊者的腦子有多厲害了吧?
結果,佛給他講的,也是最難理解的佛經。
心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即使現在有了「重疊結構世界」的模型,有了虛擬現實技術,理解起來也非常的費勁,在當時的知識背景條件下,那是更加難以理解,結果,直接就把阿難尊者給弄懵了。
據說,阿難尊者在釋迦摩尼佛所有得道的弟子中,屬于比較晚才得道的。
也就是說,要真正學會儒、釋、道,與世俗社會中的教育程度,人聰不聰明,是一種反向關系。
那么,應該如何學習儒、釋、道呢?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
儒、釋、道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座圖書館,但是,這座圖書館比較特殊,從外面看是沒有門的。
這座圖書館,有很多地下通道,可以讓人從各個地方進入。
也就是說,進入圖書館的人,在進入之前,沒有看到過這座圖書館全貌,甚至也沒有看到過類似的情景,看到的,記憶中的,都是圖書館內部的情景。
按照世俗的知識學習模式,既然進入了圖書館,那就要博覽群書。即使花一輩子時間也讀不完這個圖書館里的書,那也要盡可能的去讀。
于是,不少人就開始了一本、一本讀起了書。
當然,也有不愛讀書的,就在圖書館里玩耍起來。就像現實中的圖書館一樣,有認真讀書的,有玩游戲的,也有讀了幾本書以后,就在圖書館里開起了講座,給懶得自己讀書的人,分享自己讀過的書以及對書的理解。
其實,這座圖書館里的書,雖然內容、封面、作者各有不同,但是實質都是一樣的,都在引導讀者認識這座圖書館的全貌。
但是,進入這座圖書館的人,從來沒有見過這座圖書館的全貌,缺乏對這種全貌認識的經驗,只能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去理解。
所以,越是這樣按照已有的經驗去理解,越是沒法認識到這些書的真正內涵。
那么,正確的攻略是什么呢?
在這座外面沒有門的圖書館頂上,有一扇很大的天窗,正確的攻略是,要在圖書館里,一層層往上走,走到這扇天窗跟前,然后,從這扇天窗爬出去,從外面去看這座圖書館的全貌。
在天窗外,會給每個爬出天窗的人安排一只「熱氣球」,讓這個人能在「熱氣球」上,一點一點從更高的角度去俯視這座圖書館的全貌。
隨著熱氣球升得越高,這個人所看到的圖書館全貌也越廣、越全。
那么問題來了,在這座圖書館中的人,如何才能走到這扇天窗前呢?
對于讀書的人來說,要放下正在讀的書,放不下這些書,永遠走不到那扇天窗前。
對于玩耍的人來說,要停止玩耍,在圖書館里玩得開心,怎么也不可能走到那扇天窗前。
對于辦講座的來人來說,自己首先要走到那扇天窗前,要在天窗前辦講座,幫助更多的人來到天窗前,然后告訴人家,窗外有「熱氣球」在等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