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若是沒有“酒”,定會如同美味佳肴少了“鹽”,無味的很。
幸好,江湖有兒女,亦有美酒。
料想江湖人士是不屑于“葡萄酒”之類果酒,“葡萄美酒夜光杯”那是文人騷客的事情;當然亦更不屑于啤酒,萬幸啤酒二十世紀初才傳入中國;否則,很難想象梁山好漢“大碗吃酒,大塊吃肉”的情景。江湖兒女,吃的一定是中國傳統的白酒。
酒,也只有傳統的白酒,才是最能體現江湖兒女“豪爽”的飲料。
1、酒具
江湖兒女的豪爽,透過飲酒的酒具便可知曉。
碗,是江湖兒女最常用的酒具,能用“碗”飲的時候絕不用杯、角、盞?;蛟S是因為簡單易得,尋常酒肆、人家皆可尋得;或許是價錢便宜,歃血為盟時把碗一摔,也不必為那幾個小錢心疼;更或許是容量大,使用起來痛快且少了諸多繁文縟節,所以為江湖人士青睞。
金庸《天龍八部》中喬峰與段譽松鶴樓初次相遇:
那大漢微笑道:“兄臺倒也爽氣,只不過你的酒杯太小?!苯械溃骸熬票#芍淮笸雭?,打十斤高粱。”
用的便是碗,顯得大氣。
《水滸傳》中眾英雄最喜用碗飲酒,例如武松醉打蔣門神時:
要打蔣門神,武松只提一個要求:“出城后,每遇見一個酒店,你必須請我喝三碗酒。”施恩說:“出東門到快活林總有十二三家客店,這樣喝過去要喝三四十碗酒,還沒打先醉倒了。”武松大笑道:“你怕我醉?你不知道我醉了才能打老虎?我是一分酒一分氣力!”
用的也是碗,這就是霸氣側漏,打且不提先嚇傻蔣門神。
行走江湖講得一個方便,沒有碗時亦可用其他器具代替。但代替物也絕不小家子氣,依舊透著豪爽。如智取生辰綱:
那挑酒的漢子便道:“賣一桶與你,不爭,只是被他們說的不好,又沒碗瓢舀吃?!蹦瞧呷说溃骸澳氵@漢子忒認真!便說了一聲,打甚么不緊?我們自有椰瓢在這里。”只見兩個客人去車子前取出兩個椰瓢來,一個捧出一大捧棗子來,七個人立在桶邊,開了桶蓋,輪替換著舀那酒吃,把棗子過口。無一時,一桶酒都吃盡了。
用的是瓢,簡單實用且容量大,少了許多麻煩。
更有甚者,用桶。如魯達出家后,一下子在廟里住了四五個月,“口中淡出鳥來”,想找酒吃,剛下山就碰到賣酒人,一腳踢倒賣酒人,一會就吃下了一桶酒。
這廝吃酒,居然也吃得與眾不同。
當然,這桶不是盛水的桶,大約是可以放在桌子上的小桶,容量2斤-5斤不等。
江湖兒女吃酒不講究器具,只求個盡興。而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求的是個雅致,自然所用器具有所不同。在陜西省博物館有一件北宋耀州窯出品的倒流瓷壺:
壺高19cm,腹徑14.3cm,它的壺蓋是虛設的,不能打開。在壺底中央有一小孔,壺底向上,酒從小孔注入。小孔與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當正置酒壺時,下孔不漏酒。壺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時酒可不溢出。設計頗為巧妙。
這樣的飲酒器具,恐怕魯智深、武松等江湖粗人是用不了。若是用了,不掀桌而起也要直罵“嘴里要淡出個鳥”了。
2、酒量
江湖兒女但凡飲酒者,似乎酒量俱佳,常常數十碗或斗飲。
武松在“三碗不過崗”的景陽岡,吃了十八碗酒而且赤手空拳打死一頭吊頸白額大虎,這酒量沒的說。
魯智深這個江湖怪胎酒量更甚,出家后第二次醉酒:
魯智深揭起簾子,走入付店里來,倚著小窗坐下,便叫道:“主人家,過往僧人買碗酒吃?!薄?br>莊家看郵魯智深這般模樣,聲音各別,便道:“你要打多少酒?”智深道:“休問多少,大碗只顧篩來?!奔s莫也吃了十來碗酒?!巧畲笙?,用手扯那狗肉,蘸著蒜泥吃。一連吃了十來碗酒。吃得口滑,只顧要吃,那里肯住?!f家道:“再要多少?”智深道:“再打一桶來?!鼻f家只得又舀一桶來。智深無移時,又吃了這桶酒。
先是十來碗酒,沾著狗肉又是十來碗,最后又吃一桶,這酒量也是沒誰了。
當然,也有人對此酒量不以為然。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蒸餾酒自元代忽必烈傳入中原,在此之前皆為榨制酒,度數不高。最初的榨制酒度數也就10度左右,最高不超過18度。
其實,僅以此作為燒酒度數的考證并不嚴謹,唐代就已有關于燒酒的詩歌,如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詩曰:“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況且史籍中關于酒量的記載,自南北朝之后已無能飲“斗”酒的人,說明至晚到南北朝度數高的蒸餾酒已經在社會中普及。不過,鄉村野舍自釀榨制酒也還是存在的。
暫且不管蒸餾酒的起源時代,只這量,哪怕飲水也要撐壞,何況酒呢。所以,江湖兒女的酒量不是吹的,確實大。這么大的酒量,若不以上文所提酒具飲酒,使用杯盞恐怕千杯不倒,吃的還沒有醒酒來的快。
大碗吃酒、大醉而歸,醉一場便是朋友,吃不到一塊兒拔刀相向,不求他,唯盡興耳,這才是江湖本色。唯有“吃”字才是最豪爽,飲酒、喝酒那是文人墨客的把戲,小家子氣的很。青梅煮酒輪英雄、杯酒釋兵權,酒是道具,行的勾心斗角之權謀,江湖兒女才不屑于此。
3、酒名
江湖兒女的灑脫,從所吃酒的名稱上便可一窺。
《水滸傳》眾好漢經常喝的有素酒、黃米酒、老酒、村酒、社釀、葷酒、渾白酒、村醪等,看名字就知道是三無產品,連個品牌也沒有,有點乙醇便是酒。
并非好漢們不喜“好酒”,而是條件所限。但是他們并不矯情,有的喝就不錯了,哪里還挑三揀四,絕非任性的漢子。不像某些人,非波爾多葡萄酒不飲,非香奈兒包包不背,絕不吃大蒜,飲品只有貓屎咖啡,講究生活品質。隨遇而安才是江湖,精英們注定是要居廟堂之高的。
精英們都喝什么名字的酒呢?
在第三十八回,宋江在琵琶亭宴請戴宗、李逵,那酒保取過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兩樽玉壺春酒。在第三十九回,宋江潯陽樓醉酒題反詩所喝的則是一樽藍橋風月美酒。玉壺春、藍橋風月只看風雅別致的名字就是好酒,好漢們只有沾精英的光才能偶爾嘗到,可見作為鄆城小吏的宋江那是十足的精英范。
但是后來,宋江也飲起了素酒、黃米酒、老酒等不入流酒,并且沒有喝不到藍橋風月便活不下去的覺悟,可見宋江真英雄。不念過往、能屈能伸、能上能下,難怪能夠成為一群江湖怪胎的首領,真灑脫也。
4、酒令
獨自喝酒那是悶酒,聚眾喧嘩才痛快。酒令,便是酒桌上的游戲。玩游戲,江湖兒女只講究個簡單粗暴,那么多拗口的玩意兒記不住也不痛快。
《水滸傳》中關于酒令有兩處:
第一百零二回有云:“當下猜枚行令。
第一百零九回云:“猜拳豁指頭,大碗價吃酒?!?/p>
猜枚就是猜拳,這酒令游戲,涉及具物簡單隨便,符合江湖兒女的脾性。
文人可就復雜了,玩的那是智商,心思曲曲折折,《紅樓夢》六十二回:
大觀園紅香圃內,寶玉等四人擺壽酒,席上行雅令,辦法是:“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酒底要關人事的果菜名。”
這要是讓李逵、魯智深之流玩起來,非掀桌子不可。做這些酒令,還不如去繡花來的痛快。
江湖兒女就是這么直溜的心思、這么豪爽的性格,肝膽相照真磊落,廟堂那一套爾虞我詐玩不轉。李白《白馬篇》詩云:
酒后竟風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
大抵這就是江湖兒女以酒會友的真實寫照吧。
當然,江湖兒女真性情,若論“酒品”實在難以恭維,撒潑打諢者不在少數。但就這一個“真”字,卻是世間少有。
如今但聞江湖遠,不見江湖人,也只能在此“一斛濁酒盡余歡,江湖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