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半起床為孩子烙了幾張軟餅,炒了土豆絲,有些竊喜自己的刀工很不錯,雖然有20多年沒有好好做過飯了,但是初中到高中那幾年每天做飯的基本功讓我只要做就可以折騰出幾個菜和一碗飯來。其實我想寫這個細節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孩子從小的經歷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某種能力,而這些能力也許只有潛移默化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而不是某一天成年后參加某個培訓班,或者某個營養師指點二三就會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
昨天不知所云的寫了《“有用”與“無用”》,看的人可能被我搞糊涂了,但是我卻把自己寫明白了,這就足夠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都無能為力,就不要奢望對他人有什么影響了。昨天讓我深入的梳理了我一直在從各方面準備的某些思緒,明確了一直在等待的方向。昨天上午看了一篇一個名人寫的文章,人名和文章標題都不記得了,看來我的確不是一個注重細節的人。但是文章大意我記得很清楚:人生的方向比什么都重要。一個人的方向決定了目標,思考的深度和想要的決心決定了自己能走多遠和堅持多久。他是一位和王石經常野外探險的一個成功企業家,他說的話一定是有道理的,一個人事業成功的人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思維的正確。對普羅大眾來說的成功幾乎都是事業有成,當很多人在努力追求的時候,也有人在反思屬于自己狹義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其實不管成人是否在追求的路上,在思考的路上,甚至在庸庸碌碌的路上,但幾乎所有人都將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嫁接在孩子身上,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幾乎好成績代表了一切。我們有理由思考,這樣的執念真的對嗎?
從9月份開始做親子讀書會,當時的動機是為了集聚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長共同學習,探討教育孩子的話題,讓我們有機會從培養不同年齡段孩子家長們的分享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走回頭路的,我們只有力所能及、卻又適可而止的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和環境。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是一個規劃者、支持者、建造者甚至有可能是毀滅者的角色,我們只有一個孩子,我們的社會由千千萬萬個我們這樣的孩子組成,我們無法了解別人是如何培養孩子的,但是我們每個有覺知的家長其實應該都是在用自己以為正確的方式培養著自己摯愛的孩子。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是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恨鐵不成鋼的時候,似乎感覺這孩子像是從天上憑空掉下來一般,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我希望有更多人珍惜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將更多地力氣放在自己身上去提升自我。
隨著物質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獲得幸福指數提升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很少有人因為早上吃了一個面包而興奮一天,也很少有孩子因為父母帶自己出去旅游一次就開心很久,我們在滿足自己時候匱乏的感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同樣是捉襟見肘。
10年前當我們帶著捐贈的善款去到偏遠的鄖西大山頂上為貧困學生捐贈的時候,我也看不到孩子們真正發自內心的幸福,更不要說很多從事公益和慈善的人所奢望的感恩之情。關于“給予”我們所理解的和所做的都太荒蠻了,直到今天都沒有多大的進展,即便對我們的孩子而言也是如此,除了變本加厲的用物質來搪塞,我沒有看到別的什么。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和反思,我到底要什么,其實我想每個人最終想要的東西都是一個,那就是“愛”。只是我們一直都在表象上運作,很少深入,從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成了創造問題的根源。早上做完飯,孩子和老公都出門了,我又回到床上睡了一會,順便聽了我們大師級的姚未教練拆解一個關于親子教育的一段語音,一個孩子因為沒有按規定用老師分發的稿紙寫作文而與老師發生的沖突,后來又有一位家長提了一個案例:一位三年級的孩子,父母離異,對爸爸再婚的強烈反抗,我們500多人的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在發表自己的看法。其實這些案例都隨時隨地的發生在我們身邊,可能就是你我他,遇到問題,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永遠都是最高效的方法和策略,最好就是立竿見影的大師級水準。但深入的想想,我們要的真是這些嗎?我們總是想要一些方法搞定一些什么,但是我們又會遇到下一個需要搞定的事情,為什么人生被我們搞得如此忙亂,為什么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有如此匱乏?我們到底在證明什么呢?還是在尋找什么?我們到底要什么?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想它是有答案的。而這個答案的清晰與否也決定了我們人生方向的清晰與否。
昨天中午寫完東西我迫不及待的做了一個決定,我希望做些“無用”的事情,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在孩子的班級群里發了一個消息,詢問大家關于創建一個班級親子互助群的想法,消息一發出,不是一呼百應,但也得到了很多家長的積極認同和反饋。隨后我們建立了一個12個人的臨時群,商議具體的措施和意見收集工作。
發起這個活動的初心其實很簡單:為我的孩子,以及更多的孩子們,創建一個學習之余與同學互動交流的一個環境,我們多數同學都住在不同小區里面。在學校里,48個學生的班上,孩子們只能從一上課就坐在座位上直到放學,除非上廁所或戶外活動。孩子們之間互動的機會很少,幾乎很難建立深入的社交關系。就像我家孩子,剛剛開學為了認識第一個朋友,從她第一天給我講她選好朋友了,到她真正交到那個小朋友,中間幾乎花了三天的時間,才像她說的,終于時間巧合在廁所碰到了她。作為一年級的孩子,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學校相關的管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希望通過有效的彌補措施在業余時間為孩子創建一個開放的環境,同伴教育是僅此家庭教育的一個環節,甚至從某種程度比學校教育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在我這些年從事與人有關的銷售和培訓工作中接觸了很多人,發現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遠遠大過其它任何能力。一種交往模式,它的建立是日積月累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構成的,以及生活環境造成的,而絕不是一朝一夕通過某個溝通技巧或者神奇話術就可以讓一個人擁有社交的能力。
再者,孩子上次很高興的給我講她在學校交了第一個好朋友,我當時特別問她:那么多孩子,你為什么選擇與這個同學交朋友,而且花了那么長的時間也沒有放棄?她告訴我:因為那個同學很優秀,所以她很想和她做朋友。我又問她:你為什么選擇優秀的孩子而不是別的孩子?她說:因為她覺得自己和她一樣,也是很優秀。我也就沒有再問了嗎,但是內心還是有些波動,因為我并不希望孩子將學習成績作為選擇朋友的標準。記得小時候,我似乎無意識的這樣做,幾個印象中的朋友也是成績好的。記得老公給我講過他小時候,母親也是不讓他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玩,雖然他的成績也不怎么樣。但也真是因為這樣,讓我之前的思維局限于非此即彼的淺薄層面,也無法通過多元化的朋友修正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一條道走到黑。所以,我希望為孩子們創建一個開放的環境去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同輩們,并有機會從小建立力所能及支持別人的意識和思維習慣,我想這個社會需要的不僅是聰明人,更是愿意讓這個世界變的更好的人,并樂于分享的人。學習成績僅僅是一個人一個維度的考量而已,未來社會多元化額價值觀就會誕生更具創造力和開放性思維的人。無論哪個時代,我想學習的目的更多不是學到了什么,而是逐步培養的一種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事情唯有自己經歷和反思,才能變成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而這種體驗才是最真實和有力。感恩自己這幾年帶著孩子工作的過程中,讓她有機會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也有機會幫我解答各種各樣的問題,剛剛7歲,她早已有了自己的交際圈,我能做的就是為他在社會上創建一個更開放的環境,讓她和她的小朋友們有機會快樂的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彼此的扶持,共同的成長,這種力量會成為一種比父母和老師很持久的力量支持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
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家長與我同伍。我們借著培養孩子的契機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安心去發現和探索孩子們。終將他們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他們的美好才有機會讓我們父母看到未來的美好。唯一要記住的是,愛才是化解一切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