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家孩子的課間十分鐘被滿滿的作業填滿,回憶起我上學時的課間十分鐘,會有滿滿的幸福感。
場景一:找朋友
八十年代的小學教室都是平房,而且我上小學一年級時,教室在第一排,教室門口的場地猶為寬敞。剛上小學,往冬季過。課間不太會玩,當時的班主任老師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小姑娘。她為了讓我們多動動,暖和一點,會帶著我們一起玩。
印象最深刻的是找朋友的游戲。同學圍成一圈,圈子里有3至5個同學,所有同學一起唱《找朋友》的歌,唱歌詞找呀找呀找朋友時,圈子里的同學開始拍著手一邊跳,一邊面對著圍著圈子的同學轉。唱找到一個好朋友時,在一位同學面前停下來,然后一邊唱敬個禮,一邊做敬禮的動作。唱你是我的好朋友時,做朋友的兩位同學兩只手挽著,蹦蹦跳跳轉一圈,位置互換。
老師跟我們一起玩時,因為大家喜歡她,會經常跟她互換。有幾次老師在圈子里跳著跟我互換時,看著她滿臉的笑容,小手握在她的大手里,冬日暖陽照在身上,倍感溫暖。
場景二:扔沙包
三年級時,我們班教室又在第一排。(在后面的教室,門口沒有那么寬敞,可以跳橡皮筋,踢毽子。)此時的班主任是一年級跟上來的。她依然會跟我們一起玩。扔沙包,也是冬季會玩的一種游戲。當老師參與進來時,我們不要她扔,讓她在中間做靶子??粗谥虚g左躲右閃,不小心被沙包“嘣”一下砸中時,無論是扔沙包的人,還是站在邊上觀看的同學會一起大笑,有的手舞足蹈地笑,有的捂著嘴笑,有的笑彎了腰。老師站在中間,看著我們和我們一起大笑。那種愉悅的情緒至今留在我的心間。
那時候,課間十分鐘學校鼓勵在教室外活動。所以玩的內容豐富多彩。比如跳繩,踢毽子,用身體做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打彈珠,等等。
上小學時,因為有老師的開心地陪伴,所以在我的心里種下了,做老師真好的種子。雖然沒能做成老師,但是當幫助別人時,我的心里會浮現出老師的笑容,從而讓自己更有耐心地去幫助別人。
老師和我們一起做游戲這件事很小,估計老師自己都忘記了。但是被她陪伴過的我卻終生難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陪伴小孩子時,如果能參與到他的游戲中去,會增加孩子對你的認同感。
讓我們像我的老師一樣,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