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倆小外孫已是上小學高年級,學習成績以及其他方面還算滿意。在培養、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和女兒們一直在尋求、探討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因為誰都懂“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如何高效地對懂事、優秀的孩孑進行教育呢?
今晚打開《簡書》,一篇《有種愛就叫,慢養》的佳作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細讀數遍,仔細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慢養”——“我只好耐著性子……我天天耐著性子…… ”甜甜對孩子深深的愛,靜靜地“慢養”感動了我。
回想女兒倆在教育孩子中的“急”,我與作者西瓜甜甜的教育觀點產生了共鳴,被她多處“耐著性子……”? 的美句所打動,同時被她具有創意的“慢養”教育理念深深地觸動著靈魂,我也多想對倆女兒說: “孩子呀!好孩子的教育更需,慢慢來”。
首先,話得慢慢說,讓孩兒入耳。甜甜老師教孩孑跳繩的耐性孑情節實在令人敬佩: 由不會拿繩,不協調搖繩子到只能跳一個,二個……再到能跳23個,最后孩兒能不改變姿勢連續跳多個,直到能跳100多個,自始自終甜甜老師面帶微笑,“兩個大拇指……”的贊賞加鼓勵,哇噻!了不起!好一個“慢養”的出色教育家!我實在佩服!
在好友發來的微信中也有這樣一篇文章叫《好父母,話不多》,這篇文章講述了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告誡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是典型的“超限效應”。“你怎么又犯了?都說你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長記性!”卻不知,很多時,以為說多了才能記住,殊不知,嘮叨正是孩子記不住的原因。父母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因為好嘮叨的父母,“煩”了孩兒的好記性。好的父母,話都不多,點到為止。
其次,做事稍悠著點兒,讓孩兒入腦。人做事總有個思維過程,小孩子更是如此,不管做任何一件事,總得先啟動大腦吧,讓你的思維去慢慢驅動你的行為。教育孩孑得首先調動他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主體的自主意識,如果總是“你該做這了……”“你還沒干哪,快點!磨嘰什么!”……父母去代勞孩孑該操心的事,必將少了孩子的“自覺”,多了他的“依賴”: 有比我更急的……有替我操心的……我怕什么?這好的學習態度,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也因你的“急”會被逐漸放緩。
再一點,遇事請傾聽孩子的需求。現實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傾聽孩子的各種需求,要放下姿態,平等且有原則的對待孩子。孩子來到世上感恩您賜予生命,但更需父母的尊重、理解。父母在要求孩子聽話時,一定讓孩子有機會解釋自已的行為,這才是父母最高明的做法。
“作業多,快去完成!”媽媽不停地催促雙眼迷糊想睡的孩子。“媽,我困……”懂事的孩子一定是累了,確實累了!這時的孩子多需要母親心平心和的溫暖關懷,此時的母親面對孩孑既有作業壓力,又犯困的身體和心理,又說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呢?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只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就是求人們多聽,少說話。”作為母親,我們多說了那些話?又拒絕了孩兒哪些發自心底的內心需求?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善于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方式”。
最近發生在浙江一學校,最優學生刺殺最佳班主任血淋淋的事件,不正是缺少了老師與學生、孩子與家長之間最有效的情感溝通嗎?!是的,好的父母,就要俯下身,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訴說自己心理的需求,更讓孩孑有解釋證明自已的機會。
最后,耐心、等待孩子的種種明白,請允許孩子有失誤,有過錯。在孩子已過懵懂期比較懂事的階段,家長是否也過多過分地包辦了孩子的某些行為,“每次都粗心大意!”“作文修改過了?”……? 小學的閱讀教學一貫倡導“教——扶——放”的教學方法,那么這一教法是否也適用于家庭教育。要步入初中的孩子,父母是否也應該嘗試逐漸由“扶”過渡到“放”的教育方法,在“放”上費點心思。在這期間,父母應靜觀其變,得掩飾自已對有些看不慣的“急”,絲毫不能流露出你的擔心,憂慮,應耐著性子等待孩兒的明白。
馬克思說,人類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歷摔跤,他才會學會走路。是的,凡是好的父母,話都不多,等結果,甪事實告訴孩子犯錯的成本,甚至犯錯會付出沉痛代價的。很顯然,有時侯,甪事實說話,有意讓孩子去絆腳、碰釘子,這會勝過你千言萬語的說教。
教育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如何有效的教育孩子,哪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待一些“望孑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我只能奉上善意,說一句“努力了,盡心了,順其自然為好!對好孩子的教育,咱得耐住性子慢慢來!上天是不會辜負有耐心的人的!”
請牢記名人名言:
“教育上的操之過急和緩慢滯后,都會摧殘孩孑正常的心理發育。”
“做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
我可以肯定地說,甜甜老師“慢養”的成功正是遵循、踐行了這一偉大的教育真理。